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玛纳斯株E2基因的克隆及主要抗原表位区域的分段表达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12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RT-PCR方法扩增BVDV新疆玛纳斯分离株获得E2基因序列,结果显示:测序获得全长1122bp E2基因,编码374个氨基酸残基;应用软件对序列分析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预测;通过PCR分别扩增了含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1-118)-(144-340)-(100-300)-(1-345),并克隆到pMD 18-T Simple载体中;将重组质粒pMD-(1-118)、pMD-(144-340)、pMD-(100-300)、pMD-(1-345)的Hind Ⅲ和Bam H I双酶切产物分别插入pET28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1-118)、pET-(144-340)、pET-(100-300)、pET-(1-345)。将这些原核表达载体分别导入BL21(DE)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收集的菌液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4个重组质粒在BL21(DE)成功表达,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8.6ku、28.2ku、29.2ku、43.8ku,与预测蛋白分子量一致,28.2ku、29.2ku、43.8ku的融合蛋白被牛抗BVDV阳性血清识别。初步推测,E2蛋白的100-300氨基酸的区域存在一个未曾报道的抗原表位。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含DHBV PreS 蛋白,成功建立了检测DHBsAg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采集感染DHBV后12天的肝脏、胰腺、肾脏、脾脏及大脑等组织,分别进行DHBsAg免疫组化定位研究。将所建立的免疫组化应用于检测拉米夫定治疗DHBV感染鸭后DHBsAg的分布,以评价拉米夫定治疗DHBV的效果。结果表明,DHBsAg 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内,多呈弥漫性分布;在胰腺、肾脏、脾脏及大脑中也检测到阳性细胞分
根据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P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建立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s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方法。本实验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将其检测极限的Ct值通过标准
通过建立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感染模型研究新药PNA抗DHBV的作用。在用药前、用药5天、10天及停药后3天分别采血和肝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的DHBV-DNA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2个对照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生理盐水。实验结果显示,PNA 给药5天、10天时血清和肝组织中DHBV-DNA总体水平显著下降(P0.05)。PNA
重组转移载体pBSKA通过电转化导入亲本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7型菌(APP-7)WF83株,电转化后的产物涂布于TSB/Kan平板,1-2d可获得突变株。卡那霉素抗性试验证实突变株有卡那霉素抗性;NAD依赖性试验证实突变株依赖NAD生长;PCR鉴定证实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置换了apxIIC基因,并证实突变株中无pBSKA质粒的存在;溶血活性试验证实突变株完全失去了溶血活性;细胞毒性试验证实突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Glasers病的病原,能导致猪群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本试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方法,在对15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参考株鉴定获得15种不同ERIC PCR指纹的基础上,对分离自中国东南部发生Glassers病的不同猪场的111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指纹鉴定。结果显示:111株分离株显示出23种指纹图谱
采用RT-PCR方法对2006~2007年华南地区部分省份的疑似PRRS阳性病料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13个Nsp2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和14个ORF5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3个Nsp2基因序列中均有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缺失,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6.9~99.1%,与中国代表毒株CH-1a、美洲株代表毒株VR-233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5.1~86.4%和67.2~68.9%,与疫苗
应用常规方法和PCR技术,对来自安徽肥西、庐江、肥东、定远、桐城5个地区(FX、LJ、FD、DY、TC)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肺脏)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分离及其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49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7株Pm,且均属于A型,分离率为12.3%,高于其他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的检出率。表明安徽省猪高热病的发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引起
对自行研制的排毒逐瘀散和其它中兽药、西药及其中西药结合等药物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效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兽药防治高病性猪蓝耳病效果确实,明显优于西药;与目前常用的其它几种中兽药相比,排毒逐瘀散对高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效果更佳;适当辅以西药对提升中兽药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用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药物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技术进行了一定探讨。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国内已有实验证明存在不同的血清型,但关于生物型的相关报道很少,本实验从新疆北疆地区发病牛场和无临床症状的牛场通过BVDV抗原捕获ELISA检测分离到9株BVDV毒株,扩增5-NTR并进行序列测定,以BVDV BVDV I及其亚型、BVDBⅡ的代表毒株为参考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分离毒株均为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 I型,其中2株分属BVDV-Ⅰ(b)和1株分属1c,其余均不属于BV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影响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之一。目前我国尚无预防PCV2感染的疫苗。本研究用D-氨基葡萄糖处理PK-15细胞,将PCV2-SH分离株增殖传代至第50代,测定病毒滴度TCID50均为10-6.25/ml。将第20代和50代病毒液分别灭活乳化制成灭活疫苗,进行猪体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这两个不同代次的病毒制成的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ELISA抗体,攻毒后两个免疫组的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