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与融通

来源 :2019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作为明代一位重要的史家,王圻积四十余年之功,以一己之力,在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体例与篇目的基础上,本着史学经世致用宗旨,纂修完成了254卷之巨的《续文献通考》,并在体例上,创设了《节义考》等“六考”。本文以《节义考》为中心,结合王圻纂著的《稗史汇编》和《三才图会》等著述,对王圻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再探讨。指出,经邦济世、强调正史与野史互补,求真求实,以及强调图画在史书中功能与作用,是王圻史学思想的主
《春秋》隐公七年杜注“非执”,是由经文“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引出的一个事实判断,但推诸其他相关经传文本及注疏之依据,此判断盖仅为可能而非确然。《正义》引用《毂梁》的线索则表明,杜言“非执”更为属意其价值判断:一则立异《公》《毂》“大天子之使”与“不与夷狄执中国”之言“执”;二则以此别明左氏自身“以归”与“执”等“义例”之“义”。此为杜以《左传》解经的一个具体实践,也是三家论争亦有交汇的一个缩影。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吕祖谦对编年体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所撰《左传》研究编年体系列著作,叙事完整,重视史论;编年体史书《大事记》将一书分为“大事记”、“通释”、“解题”三部分,融合了编年与纪传叙事方法于其中。对其他史体也多有创新,其中于人物传记创立了“以文存人”的编纂方法,于类书分设“制度”与“详说”,于史钞创新了“简汰而刊削之”的编纂方法。吕祖谦的
管同与梅曾亮为江苏上元同邑好友,同受业于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就史学思想而言,管同囿于“灾不虚生”的天命思想,而梅曾亮则因应社会发展之大势,主张“通时合变”。管同为文深切时弊,精于考证,释古以期变今,而梅曾亮重史求真,认为史学研究不应拘泥于琐碎的史料考证,要注重探寻兴亡治乱之根源。管、梅二人的历史观虽略显差异,史学批评亦各有侧重,但都非常重视史学经世,反映了嘉道之际桐城派史学思想由“义理”转向“致用
会议
会议
会议
回顾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的七十年,除却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相关学科发展等因素,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的积极作用也应当引起注意。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古史研究带来了深刻的理论革命;历史教育对中国古史研究提出了持续不断的现实需求;历史真实则是中国古史研究持之以恒的信念。
《元典章》是由元代法律文书汇编而成的一部典籍,对于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百年来,陈垣等人先后投入到了《元典章》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在沈刻本校补、元刻本点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元典章》的编纂、内容、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近百年来《元典章》的整理与研究过程是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外史学在互动交流中的传承与创新。近些年来《元典章》整理的重大进展与改革开放
《左传》“宗”、 “族”、“家”、“氏”、 “室”五种概念的内涵,是研究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的问题。但因为古汉语单音词的多义性,导致其本义及引申义的内涵,有时等同,有时又存在种属关系。这五种概念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给研究者描述周代社会的分封制度造成不小的困扰,也给读者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通过训诂学方法及对古人对话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五种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