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墒播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山西省的基本气候特征."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春旱缺墒造成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是该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春旱,农业生产上有很多措施如播前灌溉、坐水点种等,但均为补墒的措施.探墒播种是一种仅依靠土壤自有墒情即可实现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本试验研究不同探墒播种深度对土壤耕层水分、地温等环境变化对玉米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将农艺技术和农机紧密结合,实现了农艺技术的机械化,为区域作物适期播种和稳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干旱胁迫下,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大量积累,其作为一种逆境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不可忽视.前人对籽粒发育和ABA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表明ABA不仅能调节胚乳细胞分裂,而且在籽粒充实期对灌浆也具有调节作用,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是,由于ABA与籽粒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十分复杂,对其影响和调控在一些观点上仍存在分歧;另外,近年来阶段性干旱频发,而在干旱胁迫下植株体内A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玉米产量的20%左右,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034亿hm2,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产量1928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东北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域之一,直接影响该地区玉米生产.本文以东北地区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中玉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6%左右,如何稳定并提升玉米产量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9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世界粮食产量,主要归功于新品种的培育和栽培管理措施的进步.然而,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农户田块之间产量差距也较大.缩小这个差距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生活所需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农户实际产量与作物潜在产量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个差距?限制其产量潜力发挥的因素又是什么?应该采取什
当前,中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国家供给侧改革,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气候变化不同粮食作物的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差异性,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结构调整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吉林省梨树县为研究区域,基于田间试验(春玉米和春小麦的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进行农业生产系统
多酚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是分子结构中有若干个酚性羟基植物成分的总称,包括黄酮类、单宁类、酚酸类以及花色苷类等.中国当前育成的鲜食糯玉米品种繁多,色彩多样,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非常高,对于促进消费者身体健康极为有益.分析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中的多酚组成,探讨不同品种所具有的降血糖活性,将推动鲜食糯玉米的食用,为鲜食糯玉米育种和栽培营养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光合作用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占植株总干重95%左右,光能是决定了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主要因素,合理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光能分布和利用.当前,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个体间互相遮荫加剧,导致冠层内部郁闭,中下部透光率下降,光强减弱,弱光导致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进而引起叶片早衰,冠层生产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季风蚀严重,造成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大量流失;燕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传统玉米栽培方式不利于春季土壤的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率较低.本文针对春季风蚀严重、传统玉米栽培模式保水保土效果差的现状,探索形成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燕麦的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和玉米冠层特性、光合指标,以期为玉米、燕麦的带状间作这种保水保土栽培模
研究表明春玉米产量提高主要归因于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而这种提高须依赖于合理的栽培模式,而现有单项栽培措施实现产量突破己越来越困难,综合多项措施使其产生交互效应,有助于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势和提高群体耐密性,这是目前突破现有技术增密增产瓶颈的有效途径.但关于综合栽培体系中,各措施及其互作对产量与耐密性的调控效应及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响应却鲜见报道.
玉米产量增长的40%-50%归功于农田管理、肥料和栽培技术的提高,栽培技术的改进、田间管理模式的更新在增产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密植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最重要和易于调控的途径之一.玉米生产是群体条件下的生产,决定产量的是群体而非单株生产力,玉米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依靠群体发挥增产潜力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宁夏光热资源丰富,是中国玉米高产区,玉米增产潜力巨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