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影视服务工作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社会电视艺术的结合,是体现气象科学社会应用价值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广告产业是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广告产业目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提高天气预报节目的环境专业化和节目队伍专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多年防雷安全实践工作心得,提出了防雷检测工作应当从四方面去加强管理。其一:前期准备工作;其二:检测的实施;其三:总结和复检;其四:注意事项
雷电灾害分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三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也随之增加。电视台作为现代电子高科技产品应用的重要阵地之一,集中了大量的计算机、摄像机、编辑机、播放机、发射机、接收机等电子设备,这些设备灵敏度高,耐受电流、过电压水平低,极易受到雷电灾害伤害。一旦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不但会发生人机伤害安全事故,而且会造成电视停播,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本文针对运城市电视台仪器设备
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电视艺术的社会点,是体现气象科学社会应用价值的重要渠道。天气预报节目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与千家万户离不开的知心朋友,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目前,天气预报节目已成为气象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是建筑物电气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因建筑物遭受雷击而发生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异常运行。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建筑物的防雷分为三类,本文仅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作一定的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2年7月8-10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尺度环流形势背景入手,对发生强降水的影响系统和高低空流型配置进行分析;然后从产生强降水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强降水发生在500hPa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下,中低层有"人字"切变线的影响;强降水发生在"人字"切变与500hPa上5840gpm线包围
利用常规的气象资料对2014年9月11日山西省临汾市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及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摆动、高空槽缓慢东移及中低层的西南涡沿着高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东移北上造成的;海平面气压场上为"东高西低"性,来之东路的冷空气与西南低涡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临汾市的上空交汇,但由降水前近地面气温较低,能量积累不够,因此降水以稳定性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大同地区2014年2月22-25日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特点、环流背景及天气形势,同时诊断分析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500hPa中纬度环流较平,脊前冷空气弱,低层850hPa有持续暖湿气流输送,地面位于高压后部,气压梯度小,近底层风速小,是此次雾霾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天气背景.2、诊断分析动力、水汽及层结条件,大同850hPa以下为弱的辐合上升、以上为辐散下沉,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3年7月14~16日山西省北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出此次过程发生在蒙古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槽、切变线是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分析了产生暴雨的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加深了对此次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为今后做暴雨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2013年1月我国出现了持续大规模的雾霾天气,雾霾覆盖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74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超标天数比例为68.4%,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比例达到30.2%,其中PM2.5超标尤其严重,平均超标率为68.9%.本文结合实际,认真分析雾霾天气的成因,并积极寻求减轻雾霾天气的对策,为今后预防及改善雾霾天气提供参考思路.
本文分析当前基层气象科普存在的普遍问题,即:气象科普形式单一、力量薄弱、思想方式有待改进;气象科普宣传的时间、地点受限较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气象科普工作缺乏重点,应对特殊地域、特殊时段、特殊人群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宣传;气象科普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专兼职结合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紧缺。针对这些问题,从五个方面探讨做好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路与对策:一是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气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