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碳纤维表面Co-Zn-P涂层的制备及磁学性能研究

来源 :第七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重庆市第二届汽车摩托车摩擦学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推进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短碳纤维表面沉积了一层连续、均匀的Co-Zn-P涂层得到Co-Zn-P/SCF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镀液中钴和锌的离子浓度对材料结构、形貌和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离子浓度的增加使得镀层的晶粒尺寸、厚度和粗糙度增加,但锌离子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镀层的生长.同时,Co-Zn-P/SCF复合材料的矫顽力和剩磁矩形比随锌离子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饱和磁化强度却一直减小.当镀液中锌离子浓度为0.02 mol/1时,其矫顽力和剩磁矩形比分别达到最大值462.40e和0.407.
其他文献
人工关节植入人体之后,体液中的蛋白质会迅速吸附在其表面。蛋白质的吸附对人工关节在人体内的安全服役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白蛋白在人工关节钴合金(Co65Cr28Mo5)表面的吸附做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改变溶液pH值来调控蛋白质的电性,同时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CoCrMo合金表面施加不同电压,使样品表面带有不同性质和数量的电荷,用来研究静电作用对蛋白质吸附的影响。
会议
采用活化屏技术,对透明柔性PET基体上的氧化石墨烯在100-200℃和不同气氛中进行等离子处理.对比热处理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对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效果.Uv-vis吸收光谱,XRD,Raman光谱和电阻测量实验表明等离子体对氧化石墨烯有着显著的还原效果.XPS结果分析表明在等离子体还原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多元素掺杂功能.
会议
本文在不锈钢网、有机多孔材料等表面生长一层具有微纳结构的薄膜,通过化学修饰,改变这层薄膜的化学状态,从而得到亲油、亲水、疏油、疏水等多种性能,并将这些性能用于溢油吸附、乳化油油水分离等方面。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油和水之间具有选择性吸附与透过特性。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材料可循环利用,在厨房设备、二次采油、海上溢油应急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会议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在等离子喷涂、电刷镀、喷丸强化、电化学处理等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本文分别从这些表面工艺技术基本概况、工艺应用的现状、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做简要介绍。等离子喷涂技术方面,重点介绍在活塞环、活塞、排气阀、汽缸盖、排气管等柴油机零部件的应用,以及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热障涂层、高温磨耗涂层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电刷镀方面,主要介绍该技术在再制造方面的
会议
玻璃材料因高温耐磨、耐蚀、绝缘,抗氧化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但玻璃本身的低延性、冲击韧性差则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因此结合了玻璃与金属双重优良性能的玻璃金属复合连接体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封装、电池、仪器仪表、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复合材料等领域,因此研究玻璃与金属封接有重要意义。
会议
原子级超光滑表面是高质量纳米薄膜生长的基石,提高衬底制备质量、改进制备方法有利于改善纳米薄膜表面质量及其特性,对于推动纳米薄膜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面向纳米薄膜生长衬底的原子级超光滑表面要求,提出了液动压均匀分布的悬浮抛光新方法。
会议
鉴于现代高技术装备用高温润滑涂层的服役温度范围越来越宽、条件越来越复杂,且对高可靠性及长寿命等方面的要求日益苛刻,亟需研发新型宽温域自润滑涂层材料并对其全温域范围内的摩擦学性能进行系统考察。本文利用HVOF技术制备了组织结构致密,结合强度高的NiMoAl、NiMoAl-Ag和NiMoAl-Cr3C2-Ag三种涂层,并系统研究了上述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宽温域摩擦学性能。
会议
MAX相材料是一类兼具金属和陶瓷的特性的材料,如金属材料的可加工、导电、导热、延展性等和陶瓷材料的抗高温氧化、抗热腐蚀、良好的刚度、低的热膨胀系数等,且热膨胀系数与高温合金基体相近,是理想的耐蚀、耐辐照、高温防护涂层材料。本文采用磁控溅射结合固相反应两步法在合金、不锈钢表面制备了(Ti,V) 2AlC涂层,探讨涂层成分、微观结构及热处理工艺对MAX相涂层形成的影响及作用规律,并考察涂层的力学、摩擦
会议
本文论述了表面工程特别是真空表面工程装备技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提出以工程应用为驱动,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以整机设计技术为支撑,以装备与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表面工程装备的应用水平及其可靠性。列举了DLC膜沉积设备、离子源、真空泵等的设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情况。
会议
近年来,随着石油消耗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为了保持能源供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根据现有能源结构和储量,由煤和天然气生产液体燃料不仅可以满足对于燃料油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日趋严苛的环境标准。长远来看,煤先转化为合成气,再经费-托反应合成液体烃类(GTL)是煤转化利用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