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王坪石正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对华北中生代构造背景的制约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测定结果表明:王坪石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63+1.3)Ma.SiO2在73~76%之间,显示出超酸性、SiO2过饱和的特征,ALK(Na2O++K2O)为7.83~9.41wt%.Al2O3在12.48~14.23wt%之间,平均值为13.45wt%,弱过铝质为主,少量偏铝质.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左陡右缓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本文通过岩石类型判别图解,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判断王坪石岩体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属于后造山的环境,为印支运动晚期的产物. 正如Whalen J B et a1(1987)提到的那样,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的判别图解可以有效地区分过碱性A型花岗岩而对非碱性(即偏铝质和弱过铝的)的A型花岗岩是不能很好的区分.
其他文献
有关断层相关褶皱时空扩展过程与相互作用以及褶皱作用与地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前陆盆地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前缘热点之一.挤压环境下的内陆造山作用起始于逆断层和褶皱的成核、生长和侧向扩展.这些构造过程与侵蚀、沉积作用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活动会聚区的现今地形地貌和长期水系格局[Burbank,et al.,1999;Gupta,1997].然而,褶皱和逆断层是如何成核、生长的?其控制因
山脉的形成是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家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山脉形成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球上造山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它具有异常(60-70 km)的地壳厚度和海拔近5000 m的平坦地形.然而,人们在造山运动中岩石圈地幔的作用依然不清楚,表现在地球科学家们对地幔性质作特定的假定下提出的多个造山变形模型.他们往往
上地幔名义上的无水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子石等,都含有微量的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水可以显著提高橄榄岩的塑性变形速率,降低岩石圈流变强度并影响上地幔部分熔融.因此,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含水量研究有助于了解水在上地幔中的分布及其运移过程对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影响,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破坏的机制提供约束.
中国东部中生代是否存在过一个高原有争论.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与压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按照其形成压力的大小区分为4类:高Sr氐Yb的埃达克岩、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低Sr高Yb的浙闽型花岗岩和非常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区分标志,从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南岭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压力是递减的,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于加厚的地
华夏地块内的华南加里东期造山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基础地质问题.不同造山类型不仅在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盆地的类型上存在差异,而且它们的变质作用也明显不同.本文研究在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内的闽西南和赣东都新发现了早古生代的麻粒岩相变质岩.闽西南的麻粒岩产于武平县北部的桃溪地区,变质岩的原岩是碎屑沉积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桃溪麻粒岩最常见的两种矿物组合是石榴子石+柱状矽线石+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
华北克拉通区古生代时期和新生代岩石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厚度差异这一点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重要事实.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并对于晚中生代以来发生的大规模岩石圈减薄进行了表征,对其特点机制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对于晚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尺度与均匀性、浅部表现及与深部过程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一直是相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拟从华北克拉通在晚中生代时期破坏或减薄时地
武夷山地区加里东构造和岩浆岩均很发育,是研究加里东运动的理想地带.加里东运动不仅使震旦系至下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与泥盆系底部形成区域性地层角度不整合,同时使基底变质岩发生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大量的花岗岩侵入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武夷山地区基底韧性走滑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花岗岩LA-ICPMS测年,确定该区加里东构造运动的表现和时限.
西准噶尔位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板块的交汇处(何国琦等,2007;张弛等,1995),发育古生代大洋岛弧和增生杂岩(肖文交等,2006;Seng(o)r and Natalin,1996),并在晚古生代经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造成大量内生金属矿产堆积与油气资源富集,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区野鸭沟褶皱冲断带构造演化和意义。西准噶尔地区出露良好的褶皱冲断构造,其指向多被认为是南东方向。通过
中亚造山带(即阿尔泰型造山带,Sengor,1993)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和显生宙地壳生长地区,其增生造山机制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其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的理想地区之一.该造山带发育大量的侵入岩.本文主要依据新的侵入岩花岗岩年代学格架、构造型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资料来探讨该造山带的组成结构与构造演化.
北疆地区包括天山—准噶尔—阿尔泰地区,其位于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关键部位,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的演化和变革.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地区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往对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通过研究盆地周边的几条蛇绿岩带和花岗岩以及基性、超基性杂岩而得到,而对火山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次工作区位于陆梁隆起东部和卡拉麦里缝合带西端南侧的陆东-五彩湾地区,近年来该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