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752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部中生代是否存在过一个高原有争论.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与压力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可以按照其形成压力的大小区分为4类:高Sr氐Yb的埃达克岩、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低Sr高Yb的浙闽型花岗岩和非常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区分标志,从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南岭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压力是递减的,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于加厚的地壳,浙闽型和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正常厚度的地壳和减薄的地壳.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原有关,浙闽型和南岭型花岗岩则与高原无关,是高原垮塌的证据.
其他文献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层中广泛发育的一种脆性构造,也是地表岩石在经历多期构造演化和相应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最终表现.节理是古应力场灵敏的指示标志,利用节理,尤其是共扼节理判断主应力方向,分析构造应力场是最可靠、实用的方法,利用节理组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并具备一致方位的重要特征,能够用于推断区域应力场时、空演化过程中的方向,可以进行区域应力场特征的研究.张节理的扩展方向一般是垂直于最小主应力σ3的方向,其走向与
生长地层常常与生长断层、同沉积褶皱相伴生,并详细记录了断层、褶皱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生长地层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生长地层的形态特征分析褶皱运动学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相互关系,近年来引起了构造地质学家的重视.目前对同沉积褶皱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生长地层判断构造起始时间和确定生长三角的生长速率.但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不发育生长三角、生长三角不明显的情况难以应用.本文提出利用生长地层厚度
大巴山西邻米仓山穹窿,东临黄陵隆起,北为川东北构造带,南为秦岭造山带,总体呈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展开,南大巴前陆冲断褶皱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详细的构造年代学研究在该区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南大巴构造带属于浅层次薄皮构造,缺乏变质事件和岩浆活动.但是,断层中浅层次热液活动形成的石英脉为采用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确定石英脉形成年龄及构造活动提供了良好地研究对象,并从而能够较
西昆仑山构造带是一个地壳结构复杂,构造变形强烈的地带.该地区现今的地壳缩短速率达到19-20mm/a,几乎占去印度板块向北推移速率的一半.这一地区是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陆内变形向北扩展的重要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地区.本文在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和野外地震调查的基础上对西昆山山前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揭示印藏碰撞多导致高原北部变形的扩
祁连山造山带是我国西部一条重要的造山带,也是我国青藏高原北东部边界.祁连山北缘冲断带与我国西部北天山冲断带、南天山冲断带、西昆仑山北缘冲断带、龙门山冲断带等一起成为我国板内变形研究的重要地区.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界,祁连山北缘新生代冲断作用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和板内造山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的特征
扎伊尔山为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界,其形成演化与准噶尔盆地尤其西北缘盆地演化具有紧密的联系.随着晚石炭世以来准噶尔板块西部大洋闭合,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而扎伊尔山包括克百地区断裂上盘构造演化是盆山耦合的结果,是一个造山楔的演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克百地区构造演化及盆地形成过程对该区构造及构造与尤其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石油意义的.本文从造山楔角度出发,并结合新近取得的地震资料,对扎伊尔造山楔冲断构造进
本文在详细的野外露头踏勘工作基础土,结合地球物理资料,重点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变形的特征,同时,根据构造一沉积响应原理,从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岩性组合、沉积厚度以及沉积相带演化入手,探讨了西昆仑、阿尔金断裂以及布尔臣断裂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影响及时空变化规律。
有关断层相关褶皱时空扩展过程与相互作用以及褶皱作用与地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前陆盆地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前缘热点之一.挤压环境下的内陆造山作用起始于逆断层和褶皱的成核、生长和侧向扩展.这些构造过程与侵蚀、沉积作用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活动会聚区的现今地形地貌和长期水系格局[Burbank,et al.,1999;Gupta,1997].然而,褶皱和逆断层是如何成核、生长的?其控制因
山脉的形成是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家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山脉形成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球上造山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它具有异常(60-70 km)的地壳厚度和海拔近5000 m的平坦地形.然而,人们在造山运动中岩石圈地幔的作用依然不清楚,表现在地球科学家们对地幔性质作特定的假定下提出的多个造山变形模型.他们往往
上地幔名义上的无水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子石等,都含有微量的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水可以显著提高橄榄岩的塑性变形速率,降低岩石圈流变强度并影响上地幔部分熔融.因此,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含水量研究有助于了解水在上地幔中的分布及其运移过程对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影响,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破坏的机制提供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