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间质瘤致肠系膜扭转1例报告

来源 :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腹痛1年,加重伴便血1周”入院.反复出现上腹部及脐周阵发性胀痛,腹痛持续2-3天自行缓解,约2-3月发作一次.曾多次就诊,行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上腹B超、肠镜检查无异常.予抑酸、保护胃粘膜治疗无明显好转.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腹痛加重,伴便血4次,为暗红色糊糊样便,约1000g,感乏力、头晕.既往无“结核”、“痔疮”等病史.入院时查体:急性病容,重度贫血貌,体形消瘦,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特殊.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轻压痛,以中上腹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肠鸣音1-2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其他文献
VHb是由透明颤菌产生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这种血红蛋白能在贫氧条件下被大量诱导合成,使透明颤菌在微氧条件下能够很好地生存,从而改变氧限条件下细胞的原有生物代谢方式,在贫氧条件下促进细胞生长和蛋白质合成.本研究利用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能够在细胞内从分子水平上增强重组菌株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从而在氧限条件下增加携氧能力和促进细胞生长,实现细胞高密度培养和产品高产率发酵,解决传统发酵过程中由
T细胞发育的早期,CD3抗原主要在胞浆中表达,晚期出现在膜上.在抗原识别中,CD3抗原起着信号传递的重要作用.CD3抗原在NK细胞的胞浆中(非膜上)表达,为研究T细胞和NK细胞的发育关系和共同的前体细胞提供了一种手段.抗CD3抗体在微量时对T细胞有强的致分裂原效应(在可溶性或固相条件下),大剂量时有免疫抑制作用.ε链胞浆内功能域的缺失不会导致明显的信号转导障碍,且缺乏ε链的TCDR/CD3复合体足
食管癌是世界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六位.我国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都处世界较高行列,南方沿海潮汕和北方内陆太行山地区是我国两大食管癌集中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环境致癌物的暴露在食管癌病因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1A1(CYP1A1)与P450 2E1(CYP2E1)与致癌物前体(如苯并芘、乙醇和N-亚硝胺)激活相关,且CYP1A1与CYP2E1基因多态性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rin,OPG)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骨吸收功能的关键因子,不仅在生理性骨吸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病理性骨吸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中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可引起犬的细小病毒病,临床以剧烈呕吐、出血性肠炎、心肌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CPV造成的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养犬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77年,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最先从患出血性肠炎的犬粪便中分离得到CPV,其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均有CPV感染的报道.虽然发现时间短,但CPV目前已
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于2000年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并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Ⅰ期临床试验.遴选健康自愿者37例(男性19名,女性18名;年龄25.5~31.0岁,体重57.8~66.5 kg),分为5、20、35、50、65、75和85 mg共7组给予静脉用药,其中1/3剂量在2 min内推注,其余2/3剂量在60或30 min内滴注完毕,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24 h取外周血测定血液生化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妊娠30周,进餐吞食较大鸡肉块时,有吞咽受阻感,随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而停止进食,但不适持续,2小时后呕吐咖啡样物1 次,量约200ml,内含新鲜血块.来院急诊,体格检查:孕30周,急性病容,生命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化验血红蛋白:102g/L.请妇产科会诊,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胎心监测,表麻下行急诊胃镜检查示:食管入口黏膜充血潮红,距门齿约17 cm开始食管左侧壁见大片
患者女,16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10天于2010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于10天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可放射至背部,伴呕吐胃内容物3 次,发热,最高体温38℃,伴头晕头痛,按胰腺炎治疗无效,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治疗.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上腹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20.34×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95.7%,血淀粉酶75U/L,腹部立卧位片及胸片未见
患者男性,63岁,反复呕血、解黑便7年余,多次住院治疗.最后一次住院时间为 2011年2月1日至2011年2月15日,当时电子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25cm以下有多条静脉曲张,直径约0.4cm-0.8cm,呈扭曲状,表面无红色征.胃底贲门处见3条曲张静脉,与食管静脉相通,呈条索状,直径约0.4cm-0.6cm,有红色征及散在血泡,未见出血灶.胃底、胃体黏膜见少许散在点片状潮红.上腹部CT检查示:肝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上腹疼痛11月,发现胃窦肿物2月.患者自诉于2010年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疼痛,呈阵发性隐痛,饥饿时明显,可自行缓解,伴有饱胀不适,无放射痛,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发热、畏寒,无腹泻,无解黑便,无消瘦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服药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反复发作.于2010年11月19日到我院住院治疗.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T36.5℃,P79次/分,R20次/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