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建构跨文化诗学理论体系的努力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跨语际、跨文化的理论家和批评家,刘若愚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在其《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他在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要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即改创为"宇宙—作家—世界—读者"双向流动的过程,并进一步将中国诗学理论分为形上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实用理论这六大板块,为每一种理论形式找寻中国文论的依据.刘若愚尝试将隐含在中国批评家著作中的文学理论提取出来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将中国诗学纳入世界文论系统中,建构独具特色的跨文化诗学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康德是真正的美学教父,鲍姆嘉登只给美学起了个乳名,想象力在康德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优美中,想象力和知性处于和谐运动状态;而在崇高中,想象力和知性发生冲突,
中国百年文学理论在其展开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脉络的断裂.这两次断裂都由与族体与国体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事件引发,这表明中国文论界群体性的政治依附心态,这是一种群
人类主要通过叙事来传递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会受到感知媒介与途径的影响.视觉固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听"在汉语中
书法被纳入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之中,并在艺术学科中占有一定分量,它有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但在现实教育中,却存在相关问题.技法的淬炼是任何艺术门类的不二法
"书法标准"的讨论是在中国书法乱象亟待治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中国书法文化生态环境做历时性考察是书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中国书法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上,《中国书
本文着重介绍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视觉性和与视觉艺术的关联.从人物肖像和景物描写两方面,说明作者与史诗等传统体裁中的观看模式、同时代绘画中对于人物面容的刻划的互文关系
本文想要讨论的是图像艺术中那些具有能指价值的非模仿性元素.这些元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研究视域下图像-符号的指意模式:根据索绪尔,它们通过一种任意性
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传统历史观念,就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性衍生的关于文学普遍价值标准的观念.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史与文学价值观念影响于
截至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三种模式.几十年来,这三种模式下的高等书法教育成就斐然.然而,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三种模式并
"中国书法价值观",是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关于书法的认识或看法."中国书法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和身份认同,已经在国家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当下现实中成为新的目标.当代书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