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缓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刑法独具特色的一项死刑制度。它对于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执行,起到了重要的缓冲和筛滤作用,适应了国际上刑罚轻缓化的潮流。但是,学界对死缓制度的理论支撑、死缓制度的性质以及死缓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尚未着力进行研究。有鉴于此,笔者拟管窥上述提及的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其他文献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司法改革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逐渐发展、确立。本文论述了刑事和解的含义及其在西方的发展进程,阐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并详细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中的实践与应用。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近年来刑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就浙江省金华市来说,各个县、市、区也都做了较多的制度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特对浙江省金华市两级检察机关探索实施刑事和解制度以来取得的成效和遇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以被害人利益保护为核心,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双方保护的刑事和解制度,顺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本文阐述了邢事和解制度的概念、缘起、核心理论、历史渊源以及该制度体现的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并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制度中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从刑法学的角度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的本质,论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刑法三大原则的关系以及该制度的适用范围。
本文对刑事和解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刑事和解对被害人权益恢复的价值,并探讨了被害人主体权益的实现路径。
刑事和解从其出现之日起就陷入较大的争议之中,这些争议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我国是否需要引进刑事和解的争论,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应当如何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争论。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学界关于刑事和解的争论和司法实务界对刑事和解做法不一的探讨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梳理,本文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为刑事和解作一准确的法律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本土化的刑事和解制度。
本文分析了刑事和解之立论基础,即权利处分权与刑事控制权之间的调和,论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被害人承诺理论之契合点,并提出为了实现刑事和解制度的合法化,应事先被害人承诺理论的立法化。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正案(七)))中增补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该条例指出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体是一致的。两罪的主观罪过,都限于故意,排除过失构成犯罪。例如,将求职者简历误当废纸出售给废品回收人员,造成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不构成本罪。关
在当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个人信息是信息资源中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资源,还与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社会管理秩序等密切相关。基于商业利益对个人信息的疯狂追逐,使得个人信息遭到不当收集、恶意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各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刑法修正案(七)》将公民个人信
本文分析了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司法制度中的引入,并深入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刑法基础、法律依据和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