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一夔生平补遗与考证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医儿科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不可不说的名家——庄一夔,他被视为清代中期儿科温补派的代表人物.尤其在慢惊风和痘疹两门,庄氏的医案常常被收入必读之列.他撰著的《福幼编》和《遂生编》自乾嘉年间刊行起就不断地被翻刻再版,至今仍是中医珍本;他开创的逐寒荡惊汤和加味理中地黄汤被对症施用,至今仍具价值.如此一位医史留名的人物,他的生平资料在《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诸多涉医的工具书中却是语焉不详,甚至连生卒年份都失于考证,含糊其词。本文即对庄一夔的生平事迹予以补遗和考证,庄一夔生活在清代中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其背后是一个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学术上都非常强大的家族。他出身名门,家学渊源,虽然身负官职,却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进入官场,而仅仅是作为外甥崔龙见的属员得以进入官府办差,担任州吏目,工作能力强。他名下的儒林郎、布政司理问的头衔则是藉由弟弟庄一鹤貤封而来。族谱中记载的正六品官衔—承德郎因为没有其他佐证,暂时无法确认。就此可以认为,庄氏应该是不低于从六品的官吏身份,这正是名门望族的荫庇之功。庄一夔因幼年多病,故而学儒兼学医,最终成为通医儒人。他医术精湛,既不墨守陈规,也不沽名钓誉,在儿科和外科方面尤为精到,所撰儿科专著《福幼编》和《遂生编》影响深远,同时还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其他文献
笔者初探马元仪所著《证论精微》,析其要义,冀望对中医理论与临床有所裨益,通过介绍马元仪的医学源启,介绍了《证论精微》的不同版本,重点探究了其诊疗特色,指出《证论精微》1卷33篇,言简意赅,条目清晰,撷各家医论所长,更多独到之见解。马元仪旁征博引,结合50余年临证经验,庞杂者删繁就简,未尽者毛举缕析,不当者直抒胸臆。《证论精微》阐述病因脉证、治法方药,注重病证源候的分析,理法有度,求精启微,对于当今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由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整合而成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是包含文献学、历史学与哲学、汉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整理文献、弘扬学术,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是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的关键,也是中医药各门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本文立足于硕士学位论文这一视角,采用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对近十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士
我国刻版印刷书籍最早始于八世纪的唐代.在此之前,书籍是手笔抄写的.刻版印刷的发明,使书籍包括医籍的印制、保存、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发展.因为医学是实用性的专门学问,相对于大众性的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著作,医书读者少,易亡失,所以刻版印刷对医籍保存的意义尤其重大,是减少亡佚的重要因素.通过介绍未刻抄本医书的存世状况,指出不同的书籍,刻印的次数不同,存亡的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多
“传录”指将文献由一种形式转为另一种形式,也指将文献从一本转为同形式的另一本。传录不产生新的文献,却是已有文献传承的关键,传录链条断裂是文献失传的主要原因。文献传录的主要形式有口传、抄写、印刷、雕刻。口传是医书流传早期形式。纸质文献出现并成为主流后,口传仍是医书流传的补充形式。口传只凭声音,因而会影响理解,或出现误解,并存在遗忘、变异、失传的缺点。印刷术用于印书前,图书须抄写于载体,或竹木,或缣帛
今存《灵枢经》最早版本为元代古林书堂本,它是明代《灵枢经》所有版本的母本.明代《灵枢经》版本是清代《灵枢经》再刻本之底本.考证《灵枢经》版本当从元明《灵枢经》版本说起.《灵枢经》北宋校正医书局列入校定计划未果.《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新校正》云: "《灵枢》今不全".通过介绍高丽国进呈书目中的中医书目,介绍了史崧本《灵枢经》翻刻与演变,笔者正在做《灵枢经古音研究》,首选底
貌词,是古代汉语中描绘性的词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通天》是论述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专篇文献,被称作"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其中有大量描绘人体形貌神态的词汇,这里姑且称之为"体质貌词".已有学者指出:这部分词汇"是《内经》中最难解释的一部分.由于用法不具有普遍性,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部分。由于用法不具有普遍性,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笔者以为,训释这部分词汇,仍然必须本着联系上
研究发现,“以类相从”不仅是汉字构造的原则,也是汉字发展的规律,同时还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位”现象的主要原因,解析中医古籍用字的“以类相从”,对于整理中医古籍,正确解读中医古籍中的通假字、古字、异体俗字、讹误字乃至简化字都会有一定的帮助。概括起来,中医古籍用字的“以类相从”体现在义类和音类两个方面,汉字从产生到成熟,从象形性到符号化、系统化、标准化,“以类相从”的规律和原则不可不认识,汉字使
2010年9月起,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方剂卷》的整理编撰,具体负责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校注、编写导读、编排目录等整理工作.《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系选择中医古籍珍本加以校注等整理后原版影印出版,这种原版校注方式在中医古籍整理上还是第一次,设计方案、编纂体例和细则经过多次修改,其中在校注的繁简用字上,2011年1月所定《编撰细则》明确要求"校注文字除提示词保留繁体字外,其余内容(含书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成公十年》与《左传·昭公元年》.《春秋》自古以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春秋笔法"闻名于世,《左传》作为《春秋》诸传最负盛名者,对"春秋笔法"可谓是承其衣钵而毫不逊色.笔者在《秦医缓和》的教学中发现,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春秋笔法",介绍了桑田巫的叙事方法,作者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强调宣告晋景公死期将近的为来自虢地的“桑田巫”,前后
通过对张赞臣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创办《医界春秋》的背景的介绍,在内容上,一方面《医界春秋》关注的是中西医之间要有平等待遇的抗争,对于当时西医文化大步伐的涌入国内,中西医界争论激烈地时期,《医界春秋》所能做的不仅仅是一味的否定西医,在《医界春秋》杂志的内容中,可以发现,编者处于一个相对公正的角度上,来看待中西医各种的优缺点。在民国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一群热爱中医、以中医为信仰的、当信仰遭到怀疑的时候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