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植物类病毒疾病传播途径的研究

来源 :2014全国桑树病虫防控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认类病毒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类病毒疾病扩散危害,作者以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类病毒为材料,通过病健桑树花粉杂交、不同土壤处理、大量大Hi调查和RT-PCR分了检测技术应用,认为类病毒疾病可通过土壤、花粉、果实等途径进行传播和扩散。 感病桑树周围土壤经不同处理后栽种桑树(盆栽桑),第2年在不经任何处理的带毒处理区的桑枝、桑叶中检测到小分了RNA,并且4年后桑树出现感病症状,表明桑花叶萎缩病类病毒传播与土壤也有相关性;这同疫区栽培桑树的试验调查中也得到佐证,感病老桑园的桑树全部清除后,土壤不经任何处理,栽种易感桑品种后,第2年在桑园中心就出现感病株;第3年发病率达到16.1%,且以单独1株发病为主,占总发病的62.2%,这跟生产工具、花粉等传播规律不相符合;第4年发病率达到了83.13%,而普通土地栽种桑树一般发病情况是:4-5年生桑园平均发病在4.6%左右,6-10年生桑园发病率在16.5%左右;栽种4年发病如此严重,一般(风、工具、摩擦、花粉等)传播方式是无法解释的。 对大面积老桑树改造的地块进行调查,凡是老桑园的土壤进行更新处理(50-80cm厚的表土被清除),栽种只开雄花不结果的桑树品种(农桑14号),8年生的桑园43hm2,没有发现病株;而老桑园改造土壤不进行更新处理地块,8年生的桑园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在疫区调查时我们还发现,桑园内出现病株被挖除后栽种上的新株,2-3年又会发病,且新补植的桑树发病率非常高。 据此认为,类病毒的传播、扩散跟土壤有相关性。根据带毒土壤3种不同处理,烘干土、风干土栽种的桑树,都没有检出小分了RNA,由此推断,土壤传播类病毒的媒介可能是线虫,但是否确是线虫,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据据Wang和Ding C 2010报道,小分了RNA可通过细胞胞问连丝和韧皮部通道扩散到植株其它部位,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的小分了RNA能否通过花粉这一载体进入到另一株健康植物的其它部位,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证实。
其他文献
对高体革鯻幼鱼的3个生长阶段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分别测定了各生长阶段的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质量8项指标,计算了各生长阶段性状间
研究了105日龄的高体革鯻体质量与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等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体革鯻8个测量性状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
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NaCl对三种鹅观草(三叶期)进行盐胁迫处理7d,从生物学、生理、生化18项指标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耐盐指标,以便减少工作量及试验费用并达到能鉴定三种鹅观
文章介绍了以制酒精为目的的一年生或多年生作物,如玉米、甘蔗、甜高粱、甘薯木薯等;以生产燃料油(如生物柴油、烃类物质)为目的的植物,如油菜、绿玉树、黄连木等以及用于直接燃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是甘蔗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也是潜在的能源草植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前提.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我国7个省的45份野生
品种、饲料、管理及防疫是特种毛皮动物养殖成功的四大因素,人们常说“收与不收看防疫,收多收少看管理“,可见疫病防治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关乎到养殖成败.毛皮动物疫病大体可
为了对银蓝水貂被毛品质进行研究,旨在为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012年12月,试验采用随机选取公貂、母貂各20只,在每只水貂颈部、背中部、臀部、腹中部四个部位分别选取1c
桑甚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富含多糖、多酚、花青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抗炎、抗氧化和抗疲劳等效果。桑甚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桑甚菌核病病传染性强,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达
近年来,桑疫病在全国桑种植区危害较为严重,给我国蚕桑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针对桑疫病病原菌的快速分离与鉴定在后期病原菌的防控过程中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
本文旨在研究EGF(Epidermal augmentum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对休情期银黑狐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试验选取15只健康(7月龄)银黑狐,采集其卵巢30枚,采用切割法收集卵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