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科学还是地方性学派--对人类学与中国之关系的思考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ke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对于什么是人类学本土化以及实现的路径为何,还是有争论。本文在回归人类学本土化提出和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结关于此的不同的观点类型,认为人类学本土化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将西学与中国属性结合起来并致力于凸显“中体”的冲动,这种冲动体现了近现代在中国与西方相遇的背景下民族主义的不自信、情绪和焦虑,然而由于科学的普世性不同于知识的地方性,所以人类学本土化可能实现的路径其实只能在世界主义或者说是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寻找平衡。
其他文献
原生态音乐源于各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是我国各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当地的音乐文化,同时还是对其族性的传承和延续,彝民族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璀璨夺目的原生态音乐艺术。本文介绍了彝族原生态音乐的概况,彝族原生态音乐的艺术特色,继承和发展情况提出现代创新的问题。指出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曲调最繁杂的艺术之一
回族的基本特征是型散而神聚,形象的呈现具有复杂性。回族形象的收集与审核评价,是研究回族媒介形象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基本概括出回族在媒介中的基本形象要点,也可以发现相关媒介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但形象的鉴定和品评工作却趋于落后,应提上日程。伴随着重要国家战略的部署和调整,回族在融入新发展思维,拓展生存空间,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比以往更加积极的姿态,也形成了新旧符号的交错现象,
会议
清末以来,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传入宁夏,在其发展过程中,宗教职业者、宁夏地方政界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宁夏灵武、吴忠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清末以来该地区的崛起的回商家族对伊赫瓦尼在宁夏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伊赫瓦尼在灵、吴地区的皈信、传承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清末以来崛起的宁夏回族商业群体与伊赫瓦尼的际遇;回商家族的建寺、皈依伊赫瓦尼以及在伊
多民族语言文书制度在清代国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项制度直接体现了清帝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特点及多民族语言政策。本文基于相关史料进一步认为清代多民族语言政策及其实践,对于清代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甚至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彝民族杂居乡村是我国民族人口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楚雄市马石铺回彝杂居乡村所呈现的回彝义化“相互尊重、包容差异”的文化共生现象独具典型性。以马石铺村为考察个案,借助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法等民族学方法,分析了该村文化共生的人类学表征,并对其与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回彝文化共生是该村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张力
会议
古典经济学从“原子化个体”假设出发,认为人类的交换本性可以自发形成市场,因此市场的诞生是一个“原生”过程。本文以民族志的叙事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如何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改造使地方性市场的建构获得现实可能性,由此展示出市场的文化嵌入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范式进行了反思,并通过个案的细节解读对“集体记忆”理论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补充。
会议
通过对新疆南疆和田地区皮山县K乡的田野考察,可以看出,南疆地区信教群众对伊斯兰教浅层知识掌握较好,但深层认知度低,盲从心理严重;宗教心理的边界感明晰,排他的宗教心理较为普遍;宗教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严重,反分裂形势严峻。基于调查,我们认为从理念、组织、思路、模式、渠道、基础上应对南疆地区宗教发展的新舆情,是我国提高边疆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
会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回族大规模迁徙至马来西亚。目前,长期定居于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约有200户。在马来西亚,中国回族普遍以“中国穆斯林”而非“回族”来自称。他们对中国怀有强烈认同感的同时,已经对马来西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特别是中国回族的第二代已经普遍认同于马来西亚社会。本文基于在马来西亚为期16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探讨跨国迁徙以及与马来西亚社会多元族群的互动如何影响中国回族多重认同的重构,
在历经20世纪70年代“找回国家”的范式转换后,西方政治学重新将“国家”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但是,这种以韦伯式定义为基础的国家中心主义在描述现实国家时却遭遇到表述危机;人类学视野中的国家是一种“双面国家”:它由统一性的国家观念与碎片化的国家实践组成并为二者的互动结构所塑造。人类学将“文化”与“普通人”带回国家研究,在跨文化比较的框架内理解国家观念与国家实践的互动关系,由此为政治学研究中的“国家悖论
会议
在汉藏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沉淀下来,成为民族间的记忆,梳理分析能够沉淀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1)战争、叛乱和“藏独”。(2)和亲、会盟和觐见。 (3)茶马贸易。 (4)裁决者和靠山。这四个方面基本呈现了汉藏民族关系的历史面目,它们沉淀在藏民族记忆中的是友好、认同、依赖和帮助,所以向心、凝聚是主要的,而仇恨、对抗较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民族记忆。这些记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