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科书的送存政策与公共合理使用:理论观点与未来展望

来源 :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854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革新使得电子书与数字教科书的发展及应用愈来愈多元,也推动了数字教学与行动学习的风潮,数字教科书在教育市场已成为不可不关注的议题.本文从数字教科书发展现况、特性及利害关系人角度,评估数字教科书建立法定送存及公共合理使用问题与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目前数字教科书的定义,以及在课堂中使用的定位仍不明确,在内容与纸本教科书甚多相符之处,只是格式与载具的不同;推动与落实数字教科书送存政策,必须修订教科书的审定法规,并使出版业者有共同遵循的一致性规范;而对于数字内容版权管理机制,出版业者、图书馆界与教育界对开放程度亦有不同的看法,将影响送存格式与合理使用之规范.本文建议,审定办法中宜明确说明数字教科书的定义与范围,并增加教科书送存的原则、范围、格式等相关规范,以及送存典藏后的利用,俾能长远收存典藏数字教科书,有助于文化知识的保存,以及与教育上的研究与推广.
其他文献
为什么时代进步的今天,却要回过头来重新品读这些书呢?而本文以《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为例,谈一谈《最新国文教科书(初小)》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启示,希望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建议:首先,立足于生活,真正的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放低姿态和要求,让教材服务于儿童,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帮他们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其次,放大眼界,不只是盯着眼前的分数,更应该看到未来需要什
长征后的共产党以微弱之力,如何能在短期内成功地动员千百万农民拥护共产党、献身共产党事业?通过什么将散漫的小农组织变成支持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在乡村的组织和动员的工具?根据地教科书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武器,是动员和组织民众的最有效的工具,它在普及党的理念、宣传党的政策、确立党的领导过程中,为一个弱小政党的崛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对教科书高度重视、教科书强烈的意识形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族群问题.台湾基本上是一个由移民所组成的社会,所有住民依照父系来源,可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大族群.这种分类是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台湾社会普遍接受的方式.过去60余年来台湾的族群意识,有随着社会变迁及政治转型而变动的现象,教科书中的族群意识型态也随着社会上主流族群意识的转换而流动.1987年以前是"大汉族中心"意识,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合称为"汉族",但
1932-1933年,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文化部初编《共产儿童读本》,经徐特立审阅,修改后成为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编写出版的苏区第一套统编通用小学教材.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里,《共产儿童读本》大量书写了歌颂红军及优待红军家属、明确红色革命及消灭阶级敌人、拥护红色苏维埃及展现红色新生活、参加红色群众组织及介绍红色领袖列宁等红色内容.《共产儿童读本》立足于儿童目前是参加阶级斗争的一员,同时也是共产主义未来的
对于清末民初修身科及教科书的研究,学者们已经从"臣民-公民"和"家-国"的社会历史变迁视角进行过一些探讨.本文则将视角转换到与社会历史情境相关的个人生存情境上,探查修身教科书所折射出来的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过程.首先,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使得传统教育以"通人"为目标的整体课程观变成了分科式专业课程;同时,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以伦理学、生理卫生学和科学心理学拆解了传统修身教育的身心合一观和贯通生存情境的道德
成吉思汗及元朝已载入中小学教科书,但教科书中对成吉思汗及奠定的元朝形象的描述有失公允.强调当年的蒙古人野蛮、残暴,杀人如麻,掠夺成性,当年的元帝国里面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蛮等四种分类,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等问题.通过看台湾权威媒体综合分析——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度是蒙古帝国,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著名诗人席慕容讲述成吉思汗与世界的讲述,以及美国学者,蒙古人大屠杀是最大的谎言的出炉,中小学教科书
1933年《复兴公民教科书》根据三民主义思想的编辑宗旨,从三方面来塑造国民性,即以恢复"中国固有道德"为主旨的"民族精神"塑造,以获得"直接民权"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构建"均富社会"为目标的国民"民生能力"训练.教科书弘扬民族精神,求国民之觉醒、民族之自立;重构国民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促进民权之发展;传播良好的社会风尚,振奋民族之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爱国利群、民权独立、积极进取的新民形象
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创建了干部教育、群众教育、普通教育三种教育并列设置的崭新的教育模式.新教育需要新的教科书.根据地教科书的编撰根据教育时局变换不断摸索,经历了"沿袭宣传材料的编撰"、"教科书规范化编撰的开始"、"教科书编撰与实际结合"、"教科书编撰再次规范化"的四个建设阶段.期间形成了与之教育相对应独特的教科书文本,成为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极富时代特色的最为罕见的教科书类型,并记录了这种新教育的诞
1933年由齐铁恨编辑、何炳松校订的《复兴说话教科书(高小)》是中国第一套以"说话"命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突出"日常会话"、口语交际训练方法强调"情境练习"、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为"儿童化标准国语",展现了儿童口语交际训练的丰富性、规范性、生动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师使用电子教科书之影响因素,依据科技接受模式,并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分析教师运用信息教学素质、对电子教科书的认知,是否会与使用电子教科书意愿及行为有所关联.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分析法,以台湾地区国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台湾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及离岛共发出1,024份问卷,回收720份问卷,回收率70.31%,有效问卷为690份,有效问卷比率为95.83%.并以SPS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