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53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征,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的特点。在某些先天畸形、肿瘤、创伤及既往手术等引起异常解剖和其他方法置钉失败的情况下,经关节内固定可作为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补充固定方法使用。随着脊柱导航技术的发展,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可以实现经皮置入,从而降低手术的创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相信该固定技术在临床上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其他文献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天津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8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本研究利用股骨颈骨折CT数据行三维重建、配准、关键点的标记及测量来研究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重新认识了股骨颈骨折的空间移位及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的不足与局限性,从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方面进一步证明Garden分型对于股骨颈骨折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偏差,经典的Garden分型有待重新认识,能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
文章对包括自己平地摔伤、一般交通事故等,无其他合并伤患者,同期股骨颈骨折随机分成手术组和对照组。转子间骨折组与前期另一组手术患者资料对照。髋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病,手术治疗是首选,目前临床常采用微创技术治疗。60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常选择内固定手术。多年来,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改进。从过去的切开复位,到目前常用的闭合复位。从切开复位多枚钉固定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经皮3枚钉固定。手术技术改良的目的在于
本Meta分析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了多重的结果评价指标来研究掌侧锁定钢板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另外,患者自我评价、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未在所有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都得到体现,同时,术后评价指标在不同的随访时间点比如6周、3月、6月和1年以及更长的时间并不完善,这些不同随机对照研究项目之间的差异表明,为了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精确的和全面的评估,需要预先设计一个完善的、经同行评议的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30例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对胫骨感染性不愈合同时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采用Ilizarov技术及皮瓣转移技术能同时修复骨及软组织,配合VSD及混合抗生素的植骨替代物有效的控制感染。对于老年、吸烟者或伴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实施皮瓣延迟技术,有效的提高皮瓣成活率。但在延迟皮瓣的切取方式、延迟时间、骨缺损修复等方面还有待于通过
本组的随访结果显示,早期神经修复后有7例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恢复了原来的工作,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尽量争取采用神经修复的方法。对于肩胛上神经无法修复的患者应尽量修复腋神经,三角肌肌力功能恢复后,此类患者肩外展角度多为30°、50°,被动上举后可以短暂维持在此体位,但很快就掉下来。肩关节功能仍受到明显影响。我们采用肌肉移位的方法进行岗上肌、岗下肌的功能重建。同侧背阔肌移位重建肩外旋功能及同侧或健
查阅本院于2007年1月至201 1年12月的骨科病案资料,对所有因胫骨近端骨折而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影像学资料进行检索,明确其诊断、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分级、合并损伤、伴随症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胫骨干近端骨折的治疗,比较接骨板螺钉和组合式外固定架技术,二者远期疗效相仿,但后者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可以短期较快恢复的优势,且费用低廉。钉道感染问题
文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闭合穿针与空心螺钉的植入。分析了距下关节融合术暴露方式的研究进展,以及选择两种螺钉植入方式的理由,最后对两种螺钉植入方式的结果进行总结,两组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生物力学分析及长期临床随访,下一步笔者将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比较两者对距下关节面的加压效果及长期临床随访,进一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从理论及临床出发,为距下关节融合术找到一种操作简单、融合率高及并发症低的内固定植
随着对关节结构功能的认识、假体设计、新材料及加工工艺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人工关节假体在近三十年来获得了很大发展,制作材料由不锈钢发展到钴铬钼合金、钛合金、陶瓷,由骨水泥固定发展到带涂层假体的生物固定,接触界面由金属对高分子聚乙烯到金属对陶瓷、陶瓷对陶瓷、金属对金属,由定制假体发展到组配式假体及有创和无创可延长假体,在临床引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得利于人工关节假体的不断发展,恶性骨肿瘤的保肢率也不断提
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损伤模型,重点观察两种不同进化程度的脊髓传导束损伤后两组大鼠大脑皮层及脊髓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而对比探讨两种传导束损伤后的恢复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下标本的光密度值检测可用于对损伤区域范围的测定,荧光光密度值越低则代表损伤区域的范围越小,损伤后4周RST组脊髓损伤区荧光光密度值明显低于CST组,表明红核脊髓束的对损伤区域的修复能力强于皮质脊髓
本实验通过对颈椎前路手术获得的人类颈椎后纵韧带标本薄层切片进行乙醛酸法荧光化学染色,观察其不同空间方位上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可知中国人颈椎后纵韧带中存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这些神经纤维可分为“线形”、“波浪形”两种线性形态,并主要分布于后纵韧带近椎管面,若这个推论成立,那么就有可能证实颈椎后纵韧带的机械性运动影响交感神经的功能亦是造成颈性眩晕的原因,那么对于颈椎韧带系统的生物力学的失衡可作为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