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沙质荒漠化区气候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来源 :第二届全国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与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中国西北典型沙质荒漠化区分为15个亚环境区,利用气候、农业经济和遥感资料,分析了各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计算分析了关键区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得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中东部暖干化趋势明显,稀疏植被面积年减少量3040km2,荒漠面积也以每年1628km2的速度递增,各分区的结果各有不同等结论;调查分析了水资源变化、沙丘移动和沙漠边缘进退.利用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沙质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进一步提出以优化农业种植蛄构、封山禁牧、实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为手段的减缓荒漠化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从农作物水分盈亏角度和广西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水稻干旱监测模型及干平分级指标,并用该指标分析了1961~2004年广西双季稻生育期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ODIS数据,建立了反映作物干旱的植被温度指数(DI)模型及干旱遥感监测业务流程;初步研制了广西农业干早监测业务系统。
选择四川盆地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指标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工作经验进行细微调整.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以此时玉米干旱进行定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玉米干早监测系统,实现逐日的干旱监测并可视化体现监测结果。
由于MODIS的波谱范围涵盖了极轨气象卫星的所有通道,且空间分辨率更高,所以,可以将适用于极轨气象卫星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应用到MODIS资料上来。通过对新疆2005年主要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昼夜亮温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地地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
@@选取2005年至2007年共9个时次白天过境的M0DIS/TERRA晴空资料,TERRA白天过境时间为当地时间10:30。根据时区计算,过宁夏境时间基本上在北京时11时左右(误差在10分钟以内),所以可以选取11时自动站Ocm地温资料代替LST数据,且对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了平行误差分析和归整。
应用玉米出苗至各发育期的≥10℃的积温及距平,结合作物发育期的距平,建立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的动态监测指标,利用玉米生长季的月平均气温之和及距平,建立了东北玉米的静态监测指标,运用玉米干物质积累模型建立了低温冷害的动态监测模型,并用上述指标和模型进行了东北典型冷害年的低温冷害的监测。结果表明指标和模型基本合理,能够业务化应用。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模型已经成为研究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不可替代的手段。近年来,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遥感获得的全覆盖数据,使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PP估算成为可能,逐步成为研究NPP的一种重要而广泛的方法。
以1971-2000年的逐日平均值作为期望气候条件,以2006年的逐日值作为实际气候条件,以2005年叶面积指教及其他环境背景数据为基础,利用FORCCHN模型估算了上述条件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大部林区表现出碳汇功能,而且气候条件对NPP和NEP均有较大影响,但对NEP的影响要明显高于NPP;期望气候条件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NPP与2006年的接近,但NEP相差甚远;NPP
本研究以国家保护和恢复北方草地生态环境所需为目标,以业务资料为基础,以实现业务化为目的,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研究了北方草地植被生长气象条件评价、产草量和载畜能力预测、草畜平衡监测以及草地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模型.2005年以来边研究,边应用的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可以客现地评价气象务件对草地植被生长的优劣影响,预测产草量和载畜量,监测革畜是否平衡以及草地生态质量.但产草量和载畜量的预报以及革畜平衡的监测则
林下降雨-穿透雨,是林下降雨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的水文过程,影响降雨从林冠到土壤的转移以及水土流失的变化,具有突出的生态水文意义.本文通过对杜仲林下穿透雨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测定期间,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71.6%,林下穿透雨的月变化与同期降雨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2004年7月的穿透雨量最大(319.9mm),而穿透雨率最大值(85.5%)出现在2005年11月.在水平空间分布上,林下穿透雨显
@@湿地与森林、农田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食物网、支持多样性的生物作用,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这还不包括许多湿地中未知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