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论词绝句》论南宋词探析

来源 :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冯煦《论词绝句》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冯煦《论词绝句》所呈现之内涵,大抵系承常州词派而来;比较冯煦《篙庵论词》与《论词绝句》所论及之南宋词家,发现周密、王沂孙、张炎、李清照等人,《篙庵论词》并未及之,而同时论及之史达祖、姜夔、吴文英等人,意见并可互补。
其他文献
近十几年来,日本有一撮研究台湾文学的学者们,不遗余力地为把台湾文学“从中国枷锁中解放”出来;为宣传一种“既不是日本文学也不是中国文学”、表现了“台湾民族主义”的“台湾文学”,并且明目张胆地为台湾皇民文学涂脂抹粉,把当时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台湾“皇民文学”说成“爱台湾”、响慕“日本的现代性”的文学,而不是彰久明甚的汉奸文学。这些学者,经由留日独派学者的中介,从台湾政府机关拿钱开研讨会,出版论文集,扩
台湾文学是否缺失浪漫精神?这个问题近年来得到部分研究者的关注。黎湘萍在《没有浪漫时代的台湾文学》中指出,台湾文学史存在着浪漫叙事缺失的盲点;朱双一在《当代台湾的浪漫文学》中也论及此,他还具体论证了当代台湾通俗文学中浪漫思潮存在的事实。本文将延续二位学者的思路参与探讨上述命题。本文认为,60年代台湾的文化场域充斥着存在主义思潮,而存在主义也被视为20世纪的一种新版浪漫思潮;即便是曾经拒绝浪漫主义的现
八十年代开始,汉语散文界走上文体自性回归之途。“新生代散文”在回归途中的喧哗与骚动中,凭借着青春活泼的激情,旋出自己的飞扬和灿烂。“新生代散文”创作主体踩着前人的脚迹,融人五四散文的文体自主中,书写自我人格主体;同时,他们又具有自觉的散文文体变革意识,在形式和技巧的多重革新中穿越重重雾障,发现自己,确认自己,表达自己。在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语言结构和本文结构等的深层,活跃着的是作家真实的人格、心灵
对于香港文学的历史定位问题,学术界与文学界历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从“大中华”意识出发,强调香港文学与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承继关系,将香港文学纳入中国文学的整体板块中进行审视;一种则强调香港文学的独立性,突出香港文学意识,以求摆脱被大陆文学阵营收编并被边缘化的命运。对文学史地位的争辩,深层次体现出的是历史意识与文化立场的分歧,从新文学整体观的视角尝试整合大陆与香港的文学生态时,我
本文拟以德国不来梅科技大学经济系经济中国学专业与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合作项目——“第三学年在中国的语言强化学习”为例,谈谈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20世纪后期出现的自然语言逻辑是众多现代逻辑系统中的一种,它以自然语言中出现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虽然它比以前逻辑系统中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低水平的三结合有所进步,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显然不是逻辑之于语言的最大价值所在。实现自然语言的语形、语义和语用等信息的准确全面的形式化表述与自动推理,才是更有意义的,这也正是自然语言理解对逻辑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最大希冀。这为数理逻辑这门将逻辑和数学合为一体的
Hartmann & James (1998 )在他们编著的《词典学词典》中给“print dictionary”下的定义为“纸质版传统词典,相对于“electronic dictionary”或“machine-readable dictionary”。在汉语里,前者一般翻译成“电子词典”,而后者为“机器可读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以在屏幕上显示信息的一种参考
本文只讨论重叠后是三音节或四音节的结构,并且只讨论它们的结构形式,不涉及语音特征。对于固化成词的形式(如"分分秒秒、婆婆妈妈"),由于只体现为一种现实性,本文不加讨论,而将重点落在能够鲜明地折射出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临时组合形式上。在阎连科作品中,这种临时组合而成的重叠形式运用得极其普遍,而且类型丰富,语用特征鲜明。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将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作本用形式,如“清亮”;将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作
潘阆虽是隐士,却曾名声震天响。他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的争斗,两遭追捕,一次入狱;曾任国子助教,可任命没几天就被撤职;一生只做过几任闲散的参军,生平事迹本应很简单,却是彼此矛盾。本文对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的传奇人生进行了探讨。
本文分析了佛禅观照方式对北宋后期审美观念的影响。文章围绕万法平等与妙观逸想、周遍含容与如春在花、如幻三昧与艺术幻觉、转物观念与拟人主义、六根互通与出位之思等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