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生产的新概念

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2001年度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中国味精生产的历史以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味精工业发展的要快速接受新观念、新技术。
其他文献
针对CO和CO加氢合成甲醇,基于Cu/ZrO新型催化剂体系,通过添加不同助剂改性及制备方法的改进,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活性催化剂.根据目前CO和天然气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了富二氧化碳合成气合成甲醇的技术路线,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催化剂的研发进行了探索,在初步定型催化剂上完成了实验室装置1000小时稳定性运转,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根据国内外油气供需态势分析,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不安全因素.面对这种即将到来的重大转变,我国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确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展望未来20年我国石油安全,应强化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统筹考虑经济与能源、国内与国外、开源与节流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快制定国家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石油安全战略保障体系.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保障体系总体构想应当是:加强国内、开拓海外、油气
晚古生代以来楚雄盆地出现两 裂陷活动,早期表现为台地的裂解与沉隆,晚期出现陆壳的分离与被动陆缘的形成。晚三叠世随工洋盆向东的俯冲消减与衰牢山陆缘弧造山形成,在被动陆缘盆地之上叠加了弧后前陆盆地。楚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民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以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
本文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紫外线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鸟氨酸生产菌A1157,其遗传标记为Arg-+D-Arg3+SGr,并能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对菌株A1157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L-鸟氨酸产量可达9.85g/L.
随着谷氨酸发酵工艺的创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逐年增加,发酵罐也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搅拌所用驱动电机也越来越大。为此,本文就发酵搅拌与通风、溶氧、产酸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采用玉米粉双酶法生产葡萄糖,在适量Cacl2存在下,液化PH5.8;灭酶条件为100℃维持60分钟.制得葡萄糖浓度290~320 g/L,透光率96%,DE值99%,粉糖转化率99.28%,经两年多发酵生产应用,效果好.
本文论述了国内淀粉质原料谷氨酸发酵的各种流加糖工艺的特点、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同时介绍了国外糖蜜发酵连续流加糖蜜工艺的优越性,提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国内进一步开发连续流加糖工艺的前景.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氨基酸生产紧缺的品种情况,最后重点就氨基酸与丝氨酸生产方法与提取工艺进行了介绍。
L-谷氨酸结晶晶型有α-型及β-型两种.α-型为多面棱柱型六面晶体,呈颗粒状,易过滤分离.β-型为针状或鳞片状,过滤分离困难.过去认为糖蜜原料发酵生产的谷氨酸需要转型,即由α-型转成β-型,以脱去色素及杂质,达到纯化的目的.当以淀粉质为原料发酵谷氨酸产酸达到14~15%,或采用浓缩法谷氨酸含量达到25~30%,同样也需要转型.由α-型或α-型加β-型谷氨酸的转型为加温至95℃,调pH4.5~4.8
本文介绍了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在发酵液精制与菌体浓缩中的应用。设计了内压膜装置双向流工艺流程,将发酵液流向周期进行倒向,即发酵液流向按通常的下进上出方式运行一定时间后,通过阀门切换,将发酵液流向反转为上进下出方式,运行一定时间后再次换向,依此循环进行,同一支中空纤维膜组件始终同时处于高效的工作与清洗状态,从而保持膜的高分离功效。该工艺尤其适用于发酵液等较粘稠液体的过滤与精制。同时介绍了聚偏氟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