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回藏民族关系的多维特征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回族分为世居穆斯林及流动回族两大类.世居穆斯林和流动回族与当地藏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向.世居穆斯林长期与当地藏族杂居、通婚,在保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前提下,已实现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其族群身份认同表现出基于现实考量和文化认同而相异于官方认同的独特性.拉萨流动回族近年来人口数量增长迅猛,推动拉萨社会经济发展,但也给拉萨社会管理及当地藏族经济“生态位”的竞争带来压力.整体来看,拉萨藏族与流动回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有共存之“和”,又有分离之“隔”,存在影响两者民族关系的消极因素.正视拉萨回藏民族关系现状,发挥藏、回两个民族宗教界精英人士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政府在市场行为中的宏观调节作用、借助学校及媒体的宣传教育等,对推动拉萨藏、回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土社会正在经历快速而深刻的转型,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迁,乡土的流变性导致空间和文化的双重转型.因此,超越乡土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出现了由村落(社区)向区域(流域)和道路(通道)等对象拓展的研究趋势.当前以江河流域及其周边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进行旅游开发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广泛趋势,使东道主社会发生了由封闭空间向流动空间的转变,并伴随“农业-旅游”场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贫困问题是衡量和表明国家整体实力的硬指标.也是现阶段所有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带来了巨大威胁.如何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步入小康社会现今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人类共同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扶贫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解决了国内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
黄河南蒙古族位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因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藏族类似,经常被误认为“藏族”.这不仅对民族认同不利,也会影响当地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此现象的出现,当地政府采取“国家在场”的方式,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及掌握的各种资源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并用此方式强烈的表达了国家意识,这种表达也得到了地方社会的积极的回应,使当地蒙古族恢复民族记忆、重拾民族文化、发
克木人是生活在中南半岛的土著居民,学界认为其属于孟高棉语诸民族之一,人口约50万,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我国克木人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老、中缅边境线上的19个自然村(当地人习惯称为“寨子”)中,人口总计3200人左右.学者们普遍认为克木人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与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同属孟高棉语民族。尽管当代分布格局己经发生变化,各民族(族群)间己变得彼此陌生,但为了落实国家
会议
这不是一篇以族群研究或族群关系为主题的文章.本文希望从田野资料中获得两组“自我”描述的词汇中,讨论生活在四川省西北部金川县1山川河谷间的一个少数群体如何基于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描述自己的社会.尽管强调本文的主题不是讨论族群,但是巴斯(Fredrik Barth)从关系角度对族群的既定对本文的分析至关重要.巴斯提醒人们警惕一个族群等于一个文化等于一种语言,更提醒人们警惕社会等于排他性的族群单位.对于巴
从全球视野看,边疆和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政策的推进和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认识到当地人民对于上层法规政策从熟悉到信任的过程,也是认同建立的过程.以森林文化为例,出于信仰原因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是藏族的文化传统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文化的考察,对当地圣树崇拜、树葬习俗的思考,分析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信仰,与神树传说、《水树格
清真寺是回族社区宗教、经济、教育、文化、仪式的中心,是族群集体意识的空间投影,是储存和延续族群记忆的容器.清代陕甘回民大起义失败后,被善后安置的“陕回”当务之急就是在异乡恢复自身传统文化,重建作为文化记忆之象征的清真寺.而宁夏西吉县单家集的陕义堂清真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它具体筹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并于宣统二年(1910)落成.而“陕义堂”之“陕”的空间命名,又隐喻了“陕回”对故乡
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集聚地方,如赤峰市和通辽市.在这两个城市里蒙古族汉化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蒙古语使用情况、传统饮食、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群际接触能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等机制来提升群际关系,而接触效果的泛化和接触方式的拓展进一步使得群际接触理论的政策应用价值大幅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是有条件和存在限度的.严重违背最优条件可能导致消极接触并对群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诸如群体文化差异和利益竞争等问题也无法在群际接触的理论框架中得到彻底解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与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预设基本一致,群际接触的相关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