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史文献与医古文教学的关系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等教育日益转向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作为一门融合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学科,在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医史文献学科主要从医学和社会人文学方向阐述中医学术特点和历史成就,其教学和研究内容,注重提高研究中医文献的水平和整理古医籍的能力,以整理总结中医的历史成就和历代医家的学术经验.
其他文献
"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都有深刻的论述,"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中医外治法正是这一独特治疗体系的璀璨明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逐步重视,"亚健康"一词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亚健康的防治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重点,"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法在亚健康的防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亚健康理论体系的研究及亚健康的干预治疗发展至今,还是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有志于此的同仁们不断付出心血与努力.中医外治法是延续几千年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与内服法相比,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普及.而中医外治法在亚健康干预治疗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尤其对突破亚健康干预治疗的瓶颈,会是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中医外治法包含急救外治法、五官九窍外治法、腧穴外治法、皮肤外治法、病变局部外治法、现代外治法等。现
目的:探讨透针法加加味牵正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13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加味牵正散外敷,观察麻痹指数、麻痹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显著降低(P<0.01);与针刺组相比,针药组麻痹指数和麻痹程度降低更为显著(P<0.01),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对皮肤创伤模型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实验动物54只SD雄性大鼠,根据付小兵的创伤创面模型的造模方法建立模型,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贝复济组、MEBO组,每组18只.造模后次日开始用药,各组创面分别予生理盐水、贝复济、MEBO换药,每日定时换药2次.在用药后3d、7d、11d,
背景:拇外翻术后HAV角和IM角的测量关键在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第1跖骨轴线的不同确定方法,造成了这两个角度测量值的差异,使不同临床研究之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拇外翻术后角度测量,国内外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目的:回顾不同拇外翻术后HAV角和IM角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拇外翻的术后测量与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在2012-02检索了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
近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饮食结构与心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适当的饮食结构,摄入过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引起机体脂代谢的紊乱,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作者于2010年2月-12月对本院心内科240例住院病人的饮食进行干预并做出院后1个月的追踪,检测饮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O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研究表明,膳食习惯对心血管的危害
总结去年膏方反馈的信息,上年度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个别膏方在服用时有掺牙的情况发生;个别膏方略稠或略稀。除制备工艺要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外,与药材的选用、辅料的加入方法有较大关系。文章对辅料的选择进行了介绍,就膏方掺牙问题,提出要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执行,且辅料的加入有讲究。同时针对膏方稠与薄,同样要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并阐明了原辅料的选择与剂量。
"医古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思考:1.师资培养:师资培养应建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教学能平衡发展;2.职称考试:职称考试取消医古文考试,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3.医德与治学:医古文作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医德教育和治学精神
关于敦煌医药文献P.2882,前人学者已经做了较为全面的校勘,但仍有疏漏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以四种校录本为基础,学者已详细考证过的文字问题简单带过或加以完善,减少重复。对于原卷显示清晰而四本校录本明显识错的字,酌情举出。
《内经》是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为了适应当时医学的迅速发展,《内经》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医学词义.本文就《内经》中的"疮、疡、疰、痱、疹、痏"六个词与先秦两汉时期词义进行比对探讨,研究其在《内经》中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