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网站新闻外译的受众实证研究初探--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为个案

来源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w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网站新闻外译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效果将关系到中国对外传播的整体表现,但目前国内仍缺乏与之相应的受众接受度调查研究.基于上海高度国际化的优势与英语作为对外传播首要语言的地位,本研究以开放式问题辅以半封闭式问题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尝试探寻直接受众对"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的使用与接受情况,并初步了解直接受众的意见与潜在需求.通过研究可见,"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网站自身推广、网站页面设置、新闻内容选择及译文翻译方法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研究与提升的空间,顺势而为将有助于提高网站新闻外译的接受度.同时,这一研究结果对其他地方政府网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提示着进一步开展受众调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作用的日趋凸显,各国围绕文化展开的竞争也渐趋激烈.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为此,党中央也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中国充分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契机,客观审视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的现状,制定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方针,以中华优秀传
"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外交构想和理念,也是中美关系语境中频繁出现的外交新概念.它虽只有短短6个字,但却具有丰富的和平外交思想和和合文化内涵,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关系理论,已成为中美高层会晤的必谈话题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重大外交新概念的翻译和传播,事关重大,不能小觑,需要借用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视角来解决.中国外交部敢于摒弃西方外交逻辑
面对西方国家经营了几百年的文化和话语霸权,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孔子学院创办13年来的国际舆论分析入手,运用符号聚合理论与幻想主题分析法,解析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主流媒体塑造的孔子学院形象与其背后的符号图景,并对中方在国际舆情应对方面的话语策略进行解析与评估.研究发现,经过不懈努力,孔子学院凭借良好口碑在国际舆论场域赢得了一定的正面形象,但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对外传播,从根本上是为了"通民心".通过文化对外传播,使国际社会认同、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要以战略传播为指导思想,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转型,要注意官、民联合传播,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共同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服务;在内容策略上,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话语、本地讲述",充分调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而非通过军事手段或经济制裁等强硬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中国在追求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培育和使用.硬实力的大小可用多种量化的指标衡量,而软实力的强弱则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判断.换言之,虽然软实力的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一国软实力的判断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中国在强化自身的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进
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意义非凡.世界期待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为处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的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中国活力";中国则需要借助这不可多得的主场外交舞台,向世界解读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果,以加深理解,增强互信.基于此,外文出版社邀请中国经济、金融、政治界最权威的一线专家、治理方案制定亲历者等担纲撰写"G20与中国"系列外宣品,表达中国在经
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中非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命运交织在一起,确认了中非友好的历史传承,点明了双方的价值观认同,规划了双方的未来合作路径,构建了中非关系的新话语体系,也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走向了国际舞台中心,但中国外交话语的"失语"或"寡语"现象也日益凸显,引发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诸多价值困惑.近年来,中国国内人权事业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但中国在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相反,人权问题往往成为西方国家批评、质疑甚至责难中国的重要议题,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中国在国际人权话语体系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从宏观的概念层次框架、中观的议题层次框架、微观的文本层次框架对美国三家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之音有关"中国梦"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中国梦"的报道2013年最为集中.在框架分析上,三家媒体共通性强:在概念层次框架上,事件框架均多于价值框架;议题层面框架,以冲突框架和责任框架为主.三家媒体在文本组织框架上略有所差异.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排除"的手法,避免
2003年始,中国应美方要求斡旋朝鲜半岛核问题并且主持多边谈判,开始越来越多的介入之前以美、朝两方为主角的朝核问题.自从承担起斡旋责任以来,中国便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和平对话解决朝核问题的明确立场.但客观上讲,中国对朝核问题立场进行国际传播依赖西方媒介的话语再现.再现方式和状态实际上就是中国朝核问题立场的对外传播现状和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纽约时报》从2003年到2017年之间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