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分配不均衡性研究

来源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黄河水资源紧缺,含沙量高,引黄灌区地理边界条件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呈现极不均衡的特性。水沙量较多地集中在上游和渠首部位,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浪费,泥沙处理困难,渠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引黄灌区水沙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灌区水沙分配不均衡性的基本思路和较为合理的水沙分配指标。
其他文献
主要利用黄河河口利津站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黄河口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探讨了黄河口未来水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黄河口的水沙量、年内分配、水沙搭配、洪水特征等均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水保工程及水利工程的调节;未来黄河流域的降水不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但由于流域各种耗水量的增加,黄河口未来60年来水来沙量将小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前
黄河口滨海区地形资料是黄河及黄河口治理决策所必需的基本数据之一,同时也是影响黄河口水沙数学模型模拟精度的基础资料。但是,到目前为止.在黄河口滨海区地形测验整编工作中,由于缺乏深水潮位观测站,往往假定深水处的潮位等于岸边潮位。利用渤海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发现滨海区潮水面不是水平的。而且此假定可导致地形高程误差平均为±0.3 m,最大误差约为±0.6 m。这导致黄河口滨海区整编地形常常出现不合理
丁坝的设置,使过水断面的突然收缩,引起水流速度场与压力场的变化。建立三维数学模型,模拟丁坝水流,分析丁坝对水流流态、水面变化及流速分布的影响。通过建立二维数值模型研究坝头局部冲刷问题。由于丁坝挑流作用,坝头水流流速突然变大,冲刷底床,形成局部冲刷坑。数学计算结果表明与模型试验基本一致。
荆江-洞庭湖河网泥沙模型是准确描述江湖水沙输移规律的核心技术与基础。本文在河网水流三级解法基础上,借用河网水流分级解法的思想,结合汉点处沙量守恒方程与分沙模式,研究建立了荆江-洞庭湖河网非恒定泥沙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对三峡建库初期坝下游水沙输移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
本文建立了基于最小能耗率原理的河道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首先,针对自然河流边界复杂的特点采用贴体坐标变换技术,把复杂边界的物理区域变换到规则的计算区域以便更好地求解水沙控制方程;然后.应用ADI法对变换后的水沙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同时.将最小能耗率原理引入该模型,用以确定河道在冲淤过程中河宽变化及摆动幅度,弥补了大多数泥沙数学模型只能计算固定河岸的缺陷,并利用黄河青铜峡水库的水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
广西沿岸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岸线开发力度加大必将成为趋势。海湾是否具备优良建港条件,成为开发商关注的焦点。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广西沿岸中段.为典型的溺谷型海湾。本文根据钦州湾的潮流运动特性和水下地形特征,建立了钦州湾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利用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对中石化苏丹原油码头的港域、航道进行了泥沙回淤计算,并对大风期航道的骤淤进行了研究。数学模型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剖分,以便于更
内河航道最小设计流量和最低设计水位的推求方法在《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中已有规定,然而由于电站日调节的影响。使得问题复杂化。本文利用汉江石泉电站和安康电站的资料.探讨了6种不同的确定方法,并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应根据资料情况、河流通航条件和船舶密度等综合考虑、慎重选择;对于一般性河道,需要同时满足发电和通航要求的话,可以按照枯水年瞬时流量(水位)频率法或年综合历时曲线法方法推求设计水位
诸多影响土壤侵蚀和流域输沙的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植被和人为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输沙的影响,以便为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比前期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
(1)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坡面措施的减蚀作用,大于各项措施本身的人渗、拦蓄等保土和减沙作用。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坡面措施拦蓄洪水而减轻的沟蚀量是其本身减沙量的1.55倍,即因坡面措施拦蓄导致坡面径流不下沟可以减轻沟蚀量55%。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沙作用研究时应该考虑坡面措施减轻沟蚀的作用。(2)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坡面措施多年平均减轻沟蚀量是坡面措施本身减沙
土壤侵蚀磁性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学领域中的新型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土壤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