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廓线的BP神经网络反演方法研究(应征分会场S9)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G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了12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廓线的BP神经网络反演方法(记为BPNN)。首先将北京2007年3月‐2009年2月的探空资料按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类,每个季节按照不同的输出(温度、相对湿度、云液态水)建立三个不同的网络,分别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并对反演得到的廓线精度做检验,检验结果表明:BPNN反演方法切实可行,反演精度可以接受,可应用于实际。其次,利用北京南郊观象台12 通道微波辐射计测量的亮温, BPNN 方法和微波辐射计(RadiomeNN)都反演得到温度、相对湿度、云液态水廓线。这里以探空资料作为标准,比较分析同一时间、相同高度上BPNN 和RadiomeNN 两种方法获得的廓线与探空廓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以及标准偏差。由于探空中没有现成的云液态水廓线,因此这里只对温度、相对湿度廓线进行分析,分析表明:①春、夏、秋、冬四个季节,BPNN 反演得到的温度廓线绝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3.10K,2.63K,3.70K,2.45K;皆小于RadiomeNN 的温度廓线绝对误差最大值:3.54K, 2.65K,3.89K,2.75K,与RadiomeNN 反演方法相比,本文使用的BPNN 反演得到的温度廓线更接近于作为标准的探空观测的温度廓线;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BPNN 反演得到的相对湿度廓线绝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22.89%,24.82%,23.29%,15.48%; RadiomeNN 反演的相对湿度廓线绝对误差最大值为27.50%, 24.30%,28.47%,24.52%,其中,春、秋两季BPNN 反演的绝对误差最大值都比RadiomeNN 的小5%左右,而冬季达到9%。可知春、秋、冬三季BPNN 反演得到的相对湿度廓线精度大大优于微波辐射计,而夏季BPNN 反演结果较RadiomeNN 稍差,总体而言,这两种算法在夏季的相对湿度反演误差都较其它季节大,这可能是夏季相对湿度较大的缘故。总体而言,BPNN 反演结果优于RadiomeNN。 BPNN 和RadiomeNN 算法使用了相同的原理,但在模型参数如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层节点数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本文因地制宜,根据北京具体情况得到相对更为合适的神经网络BPNN,本文认为这是BPNN 实验结果优于 RadiomeNN 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本文的BPNN 反演方法可靠,实用,为改善进口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精度,甚至今后我国自己的微波辐射计使用神经网络反演算法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中国阿尔泰山南缘的基本构造格局是由晚古生代长期的Cordilleran式造山运动形成的(Zhu et al.,2006),经历了3个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阶段:泥盆纪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石炭纪板块碰撞及古亚洲洋闭合,以及早二叠世碰撞后的板内拉张(牛贺才等,2006)。泥盆纪和石炭纪的构造背景具有沟-弧-盆的特征(肖文交等,2006)。早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二叠纪的不同的构造背景相应形成了与海底喷流有
@@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主要矿床类型包括:与燕山期钙碱性富钾富硅壳幔混源中-酸性侵入体(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Cu-Mo-Au矿床以及赋存于上石炭统黄龙组底部的层状硫化物型Cu-S-Au-Ag-Pb-Zn矿床,斑岩型矿床如城门山、丁家山、洋鸡山、宝山、丫头山等,矽卡岩型矿床如武山、城门山、邓家山、东雷湾等,层状硫化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不同阶段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岩浆向热液过渡过程中,富含挥发分的岩浆从深部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的超临界流体。从岩浆中出溶的流体为近饱和的超临界流体,可以溶解大量成矿金属元素(Bodnar,1998)。其捕获温度范围为410~530℃,盐度w(NaCleq)在15%—22%左右,临界压力为59l×1O5Pa,流体出溶深度约2.1889 km。
根据1991-2001 年夏季淮河流域27 个气象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平均累积降水量日变化大部分地区呈现双峰型;降水强度日变化在流域中西部呈现单峰型,流域东部呈现双峰型;降水概率日变化在流域中西部呈现双峰型,而在流域东部为单峰型。
本文使用2008~2010 年春季EOS TERRA/MODIS 数据,选取33 例东北平原中部晴空图像,配以准同步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 再分析大气廓线数据,利用MODTRAN 大气辐射传输程序对此33 例进行了热红外遥感的大气效应模拟,得到如下结果:东北平原中部春季晴空条件下,在MODIS 10.5~11.5μm 通道,(1)地气系统总光谱辐射亮度的数值范围为5.76~10.20 W m
利用2006-2007 年5—9 月合肥S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同期中尺度站地面降雨资料,分析了对流云平均冷层厚度、平均回波强度、回波面积、水平垂直轴比等结构特征与平均降水强度、站点降水率等降水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纯暖云的降水站次仅占到总降水站次的3.2%。降水云平均回波强度为25—35dBz 时,产生降水的站次占总站次的88.4%,而平均冷层厚度为3—6km 的条件下为43.3
基于MM5 数值模式,对2008 年7 月22 日发生在安徽、湖北、江苏等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这次过程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实况资料结合进行对比,重点分析对流云合并过程。结果表明,模拟的云系整体分布位置和实况基本一致,模式可以模拟出对流云合并形成对流系统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合并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类型为两个发展程度接近的小单体之间发生合并;另一种类型为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单体和一个相对处于发展初期
利用北京、山西、河北三省市飞机在张家口地区探测的积层混合云微物理结构特征资料,结合卫星、雷达、探空、雨量等宏观观测资料,分析了张家口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结果显示:此次降水云系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具有很好的可播性,整个作业过程中,强可播区占作业云体的主要部分;云的可播性与回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回波强弱与雨滴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与云滴相关性相对较弱;云中以过冷水为主,且随着高度的降低,各种尺度的粒
联合利用3 GHz 双偏振雷达RHI 探测数据和温度廓线数据,建立了云粒子相态反演的模糊逻辑算法,算法采用了Beta 型成员函数,成员变量包括:水平反射率因子、线性退偏比、差分反射率因子及温度0 ℃、-40 ℃对应高度,反演出的相态包括毛毛雨、雨、低密度干冰晶、高密度干冰晶、湿冰晶、干霰、湿霰、小冰雹、大冰雹、雨夹雪和液态云滴等11 种,并利用雷达的连续探测数据对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中水凝物相态的演
利用FY2E 卫星和雷达资料综合分析了2011 年4 月17 日广东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卫星云图上可见,此次冰雹发生在云团尾部边缘,在降雹前,没有出现对流云团的合并,也没有出现单体从合并云团中分离出去,而且降雹地点与云团Tbb 低值中心没有很好的对应,而对流云降水过程中降水的大值中心与Tbb 低值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modis 卫星资料,通过温度和粒子有效半径关系,分析了云垂直结构,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