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区不同天气陆面过程区域特征差异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91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2008年7到9月份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根据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冷区三个区域,分析了晴天、阴天和降水天状态下干旱-半干旱区陆面热量平衡和辐射平衡日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对不同天气下陆面过程特征的分析,本质上是探讨陆面过程对不同陆-气系统水含量和水分过程的响应特征,而区域差异的分析也可归结于探讨陆面辐射和能量过程对不同强弱干旱气候的响应特征.晴天状态下的陆面过程特征与非晴天的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而阴天和降水天的情况相近.晴天状态下的陆面过程日变化特征明显,量值大;阴天的陆面过程随时间呈波动式的日变化;降水天的陆面过程日变化相对阴天稳定,但不如晴天的明显,量值也比晴天的小.陆面过程的区域差异特征在不同天气状态依然存在,大多数变量的区域差异特征在晴天和非晴天状态下相似,但差异程度不同.陆面过程的区域差异在晴天状态下表现最为明显;在阴天表现最弱;在降水天,由于降水在量和持续时间方面的区域差异,陆面过程的区域差异也较阴天明显.在辐射平衡的比较方面:晴天的总辐射峰值在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东北冷区分别为950Wm-2、900Wm-2、850Wm-2,基本呈现随纬度上升而递减的趋势;阴天时,总辐射峰值仅为晴天状态下的一半左右;降水天的总辐射比阴天时更小.晴天状态下,反射辐射在东北冷区最小,峰值约100Wm-2,在西北干旱区最大,峰值约180Wm-2,而黄土高原在两者之间;非晴天的情况与晴天类似,只是峰值约为晴天的一半.大气逆辐射峰值出现时间区域差异大;阴天的大气逆辐射最大,降水天次之,晴天最小;无论是晴天还是非晴天,东北冷区的逆辐射最明显,黄土高原区逆辐射比西北干旱区小.晴天地表辐射最强,降水天最弱,阴天处在中间;在区域量值比较上,西北干旱区的地表辐射在各天气状态下都是三个地区中最大的;晴天黄土高原地表辐射要比东北冷区明显的高,但非晴天情况却相反.地表能量平衡方面:不同天气状态下,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冷区平均有感热日积分值分别为3.73、1.98、1.34MJ·m-2d-1,平均潜热日积分值分别为2.02、3.49、4.34MJ·m-2d-1,平均热通量日积分值分别为-0.25、0.22、0.34MJ·m-2d-1.晴天时西北干旱区大部分能量消耗于加热大气和土壤,而东北冷区大部分能量用于蒸发过程,黄土高原处在两者中间,潜热和感热相当.阴天时,各区能量闭合度上升,还出现了过闭合率.降水天情况跟阴天相似,潜热的比例上升有关,也出现了能量过闭合率.
其他文献
矿山环境地质是介于矿山地质学与环境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浅谈了矿山环境地质评价的构建,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
受北方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2009年1月中旬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出现暴雪天气,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历史罕见暴雪.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南方多省区也相继迎来了低温雨雪天气,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入冬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如此频繁的雨雪天气,在近几十年来是比较罕见的.为预防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南阳市各级气象
本文以衡阳、老河口、南昌和杭州4地区的田间试验数据对ORYZA2000水稻模型进行了调试,用调试好的模型分别以衡阳地区代表湖南省、老河口地区代表湖北和安徽省、杭州地区代表江苏省和浙江省、南昌地区代表江西省,模拟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年日最高温度平均值(Y0)及各站各年7月下旬-8月上旬日最高温度条件下的水稻产量(Yi),(长江中下游水稻一般为早稻、一季稻和晚稻,早稻和一季稻由于其抽穗、开花和灌浆时段多集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11月9-12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特大暴雪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该次持续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出现在两种环流背景下,大暴雪期间主要受3个中-α尺度的暴雪云系影响;特大暴雪、大暴雪云系的生成、发展、移动与700h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移动、存亡息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00hPa以下东北、西南、偏西3支急流强
利用1954到2006年间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的降水及降水极值的变化.极值指标,如传统的绝对极值(如大于25mmday-1为大雨),相对极值(如对某站某日达到其季节循环的第95百分位),及通过广义极值分布(GEV)拟合的参数等均加以考虑.我国东部的夏季降水量及大多数降水指标在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1990年代中期,均呈现出显著的气候跃变.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干华北干旱化进程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6个气象站1957-2006年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10a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以2.81mm/10a的速度在递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气温升高、年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地
本文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近37年来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四季中,春季蒸发量的减少速率最大,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减少速率最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季和夏季的减少.全年和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和平均地表温度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石家庄市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56-2008年站点逐日降水量、温度和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逐年5-9月季节降水量和分级(痕量、微量、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事件两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降水量的平均气候分布与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和东亚夏季风气流的北推密切相关,降水中心位于长白山脉的迎风坡,该区域同时是东北地区夏季风气流容易到达的位置,降水中
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gressin Chinese Loess Plateau(LOPEX)"项目设立在定西、平凉、庆阳、榆中的四个陆面长期观测站2009年8月的资料,比较系统的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榆中、半干旱区定西、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带平凉及半湿润区庆阳四地晴天的陆面热量分量、波恩比的日变
作物需水量是农田水分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河西绿洲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棉花和玉米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的影响次之.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时,棉花需水量将增加2.17-12.66%,相当于15.00-83.00mm;玉米需水量将增加1.90-11.49%,相当于1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