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来源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中医骨质疏松学术交流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从中西医学角度将酒精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进行总结,中医学方面阐述了酒精对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影响,现代医学方面总结了酒精对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影响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济南市机关人员骨密度减低的发生率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检测仪对机关健康体检人群进行筛查,并依据中医体质辨识仪对其进行体质判定,分析相关性.结果: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骨密度减低程度较男性更为显著.与骨密度减低可能相关的中医体质类型是气虚质.结论:中医体质与骨密度减低具有相关性.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对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的结果及发病因素进行分类探讨.结果: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结果众多,但缺乏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流程,统一的质量控制.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进展的总结,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目的:观察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配合补肾壮骨膏口服治疗原发性骨折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折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188例患者,给予统一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并根据患者自愿加用补肾壮骨膏配合口服.分析患者的术前、术后3天及1个月、3个月VSA疼痛评分及脊柱功能ODI评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医学上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使己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故骨质疏松症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现代的国内外学者从骨矿含量降低与肾虚,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功能减退与肾虚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证实了肾虚导致骨质疏松的理论,从而丰富完善了中医在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方面的理论依据,确定了肾虚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绝经后女性开始出现骨质疏松症.与诸多医家从肾论治本病的观点不同,本文从脾胃入手,运用“治未病”的理念,顺应人体不同时期的自然变化,通过补益阳明津气之法,预防或延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以期提供一种不同却行之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本病的思路.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颈部血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50例颈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均为男性,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9.8岁,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椎骨折1例)在术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前部肿胀、气管偏移、吞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患者均急行颈前部术口探查并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骨质疏松症和肾病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明确两者治疗之间的发病机制、治疗有何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肾脏疾病中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尿毒症、Fanconi综合征等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进行了探讨.表明肾脏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联系紧密,两者相互影响.现对二者国内外已有初步研究结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两者关系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妇女骨质疏松多始于围绝经期.OP属祖国医学“骨痿”、“骨蚀”的范畴,从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四末”探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防治机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现状为中医学“治未病”提供更好的依据.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依降钙素联合损伤胶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到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术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6例)行PKP术后给予依降钙素肌注并配合本院制剂损伤胶囊口服;对照组(n=36例)单纯予以依降钙素肌注,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不少于1年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不同体重指数(BMI)与腰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间来本院就诊的无其他相关疾病的维吾尔族女性418例,测量其体重指数(BMI)、腰椎(L1~L4))BMD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高,维吾尔族女性正常组和肥胖组(含超重)的BMD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