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际税负与价值的相关关系

来源 :中国会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8年至2009年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09个公司样本为对象,考察股权结构、实际税负与价值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政府关系公司的实际税负会高于纯私人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税负的影响与政府控制方式和持股比例有关。相比多层次的间接控制关系,政府直接持有多数股权能促使公司履行更多的纳税义务;但政府的间接控制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纳税压力,私人大股东反而可能利用政治资源来降低税负。而且,税收是调节股权结构与价值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实际税负水平的提高,特定股权结构公司与纯私人公司的价值差距将逐步扩大。
其他文献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究竟是会提高还是会降低审计收费,取决于合并后事务所声誉和市场势力提升所带来的审计溢价与规模效应所导致的审计成本降低两方面孰者相对占优。文章以2003-2008年间6起事务所合并案为对象,利用其上市公司客户在事务所合并前后各2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事务所合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事务所合并后,其审计收费显著提高,且这一提高主要来自于合并后第二年。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可以提高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文献,利用契约理论分析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作者在梳理和分析之后提出了研究该问题时的一些建议与启示。
治理环境作为影响应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控制人性质与应计质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应计质量与治理环境和控制人性质等相关文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性质对其业绩影响的根源和现实环境,对有效提高应计质量,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981-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高储蓄和高投资,但2000年以后,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局限性凸显,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投资效率降低,宏观成本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国企重组”已完成微观制度建设的任务,企业重组发生转向,“央企重组”的目标不再是提高微观效益,而是重塑经济结构,降低宏观成本,提高宏观效益。
随着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点范围的扩大,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导师制度、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改进会计硕士培养模式的措施:学术型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即要体现共同要素,又要特色分明,课程设置要体现各自的职业导向、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方向,课程内容体现培养目标和层次性;培养方式应以互动式、体验式和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阻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信息披露在缓解这些问题上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信息披露,管理层及时向市场传达内部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从而达到监管要求或者公司管理层自身的目的。本文以在我国深圳证劵交易所A股上市的6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出具不同审计意见报告时对股价的影响情况。实证研究发
本文利用我国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了企业成长性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成长性企业中实施高薪酬和差异化薪酬策略是否能给企业价值带来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总额、货币薪酬总额、权益薪酬总额以及它们对应的薪酬差额均与企业成长性正相关;同时,在高成长性的企业中,实施这样的薪酬策略能够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融资的实质就是在信用基础上进行的资源配置过程。企业融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融资具有风险性。企业融资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风险。不同的融资方式相应的融资风险也不同,企业在采取各种方式融资,都必须考虑恰当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比例,来尽量规避和预防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本文首先以福记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其融资失败的原因,其次概括了企业的融资风险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企业融资风险
本文介绍了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监督模式的内涵,分析了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系统复杂性、价值增值性、层次多维性及环境依赖性的特征,综述了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功效。重点阐述了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机理、生成影响因素及整合系统化的生成模式框架。
近年来,权益资本成本相关的研究问题成为了会计领域乃至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然而,关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科学估计问题却一直以来是相关实证研究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论文对权益资本成本的概念及其估计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者们最为认可和广泛应用的三种内涵权益资本成本估计模型进行了具体介绍,最后论文基于中国资本市场2007-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两种通用的检验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