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州医学文献综述

来源 :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nj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展岭南医学史的研究,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整理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并提出“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
其他文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化州与茂名、吴川、石城同属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化州属合浦郡,而合浦郡又开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庐五县,化州属高凉县.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吴分汉高凉县,立高凉郡,又立高兴郡,化州属高兴郡.晋太康元年(280),设高凉、高兴郡,仍吴制.晋太康中,撤高兴郡并入高凉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清朝通过粤海关管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皆已习惯称之为“十三行”,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十三行”之名最早起始于何时?为何冠以“十三行”之名?又是学术界“一个没有解决的历史疑案”.
谭莹(1800-1871),字兆仁,号玉生,又号豫庵,别署席帽山人、小金山渔父.广东南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先后官化州训导,升琼州府学、肇庆府学教授加内阁中书衔.著有《乐志堂文集》十八卷、《乐志堂文续集》二卷、《乐志堂诗集》十二卷、《乐志堂文略》四卷、《乐志堂诗略》二卷.此外有《豫庵笔谈》《校书札记》未刊稿.
清末十年,广东的文献资料散佚比较严重,档案、报纸或日记手稿都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清末广东地方史研究相对空白.笔者发现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日报》目前尚未被学界完全利用,其办刊时间始于1904年,止于1906年,虽有残缺,但目前仍存留5000多页,是目前所知的清末以报道广东新闻为中心的报纸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份.《广东日报》为研究清末广东的学堂建设、官场生态、经济民生以及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第
广义的丛书指“总聚众书为一书”,凡汇刻各类书籍于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也叫丛刊、全书、遗集、合集等等.清代是广东丛书辑刊的鼎盛时期,就数量、质量、品位而言,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进入民国,广东丛书辑刊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仍以新的内容、形式继续发展,可谓余波回澜.
地方文献记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记述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这些文献是智库研究人员研究地方事宜的第一手资料.近十年来,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地方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计量分析软件CiteSapce和SATI、NetDraw为工具,分别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展示.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广州文献典籍,正是广州寻找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根”和“魂”.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就陈列着一部洋洋大观的《广州大典》.不久前,由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此次研讨会选址广州,《广州大典》是关键原因,现场2
广东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其历史产量曾位居全国前列.民国时期,广东蚕桑事业呈现出由盛而衰的状态.具体而言,1911年至1929年是粤省蚕桑事业的兴盛时期,在此期间,粤省各地区桑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丝出口量较多也较为稳定,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未引起较大影响,整体上看,粤省丝业经济十分活跃.1930年至1937年是粤省蚕桑事业的衰退时期,此时,粤地蚕桑事业在生产和销
2018年10月11日至12日,由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社科联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承办的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内举行,来自国内相关机构的古籍文献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共约230人参加会议.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主持,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10月11-12日,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陈建华就《广州大典》编纂作主旨报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古籍文献学家阳海清、黄灵庚等出席.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主持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