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点校作品的可版权性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点校作品的著作权法律问题不是著作权领域的常见问题,但却是疑难问题.正因其疑难而卓显影响重大.分析并且处理好古籍点校作品的著作权,无疑对于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司法保护具有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具有独创性是作品能够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充分必要条件.独创性应从作品的表达中去寻找判断.在一般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指引下,分析了古籍点校作品的独创性.古籍点校作品的独创性就体现在整理者对古籍作品整理体例的独创安排,以及如何考证、选取历史事实,并且按照整理者的思想对这种选择进行独创的组合、编排之上,最终使得古籍能够恢复原貌并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理解.因此古籍点校作品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作品,具有可版权性并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古籍点校作品具有可版权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点校结果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对古籍点校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也并不意味着对古籍本身实施了著作权保护.在判断古籍点校作品的独创性时,必须坚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基本思路.
其他文献
关于条约在国内适用效力的理论,中外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元论与二元论;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的立法实践方式为直接适用于间接适用。本文以美国法院、德国法院、法国法院、日本法院等为例,探讨了外国法院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条约的实践活动,最后,叙述了中国关于条约适用的立法实践及在中国民商事审判中的适用情况。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合格通知后,会及时移除相关侵权内容,这是通知移除制度有效实施的预设前提.然而,经验事实表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通知后往往并没有积极移除侵权内容.这导致了通知移除制度未能如立法者所预期般有效抑制网络侵权的发生.通知移除制度有限性现象的发生,直接原因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权衡守法和违法的成本收益后,往往选择了宁可违法,也不愿移除侵权内容;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
在编辑出版中将作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公开与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本文主要是对目前编辑出版对个人信息著录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作者个人信息的作用以及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重点阐述如何平衡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作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对编辑出版中信息公开与作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信息网络传播权解释》第五条对网页快照行为侵权及免除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实质性替代"以及"不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且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对该作品的合法权益"成为关键.本文认为网页快照构成实质性替代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判断的要件,现阶段网页快照并未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虽然损害了权利人的部分利益,但并未达到不合理地程度,因此,网页快照行为不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计算机软件跨境交易产生的收入一般被认为是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各国一般参考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十二条签订税收协定,对软件特许权使用费征税.但是,国际贸易实践中对此费用性质的认定尚存在诸多争议.根据支付费用的不同目的,软件交易费用有时也符合营业收入的构成要件,适用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七条.因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收入的计税基础不同,如果不能解决费用性质认定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滥用税收协定的避税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互联网已成为音乐最主要的创作和传播途径.然而,由于互联网彻底的开放性和不可控制性,加之尚没有形成成熟的赢利模式,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版权人在这一新领域收益甚微.数字环境下的音乐版权保护面临保护意识淡薄、法律体系滞后、管理技术缺乏和维权艰难等严峻挑战,需充分借鉴美国关于数字音乐管理与运营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
实用艺术品中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性表达可以纳入著作权对象.著作权保护仅涉及其艺术性表达结果,不延及产品的功能,对于功能与表达不可分离的产品不应当归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将实用艺术作品单独予以类型化列举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没有必要对其作出例外性规定.
在WCT和WPPT等国际公约的明确要求下,著作权法上对技术措施的反规避保护在许多国家的立法中早已尘埃落定;但对于直接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本身能否、应否直接被认定为独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这一问题,却鲜有学者深入探讨.我国现行规定的过于简单很容易导致人们认为:单纯的技术措施直接规避行为即构成一种独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或形态.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妥的,不仅在法理上经不起推敲、缺乏缜密论证,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十分
我国移植北欧国家运行成功的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不仅应当移植规则本身,还要移植其赖于运作的外部法律环境.应当通过竞争提高组织集体管理组织的效率,开放著作权集体管理市场,取消非营利要求,发展多类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信托与代理性质并行的模式,加强著作权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审计监督,适用反垄断法制约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发生新的改革,进而催生了电子书产生与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电子书本身的复杂性与作品版权的私有性发生冲突,电子书所引发的版权授权困难、盗版问题严重、版权利益分配失衡、版权保护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书产业的发展,亟需从完善相关立法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电子书版权联盟、构建多方共赢的运作机制,以及使用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