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在正畸牙根吸收中表达的动物实验研究

来源 :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大鼠正畸移动牙压力区IL-17、RANKL和破骨细胞的表达和变化规律,以期探讨IL-17在正畸牙根吸收中的作用. 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四组:20g组(20只)、50g组(20只),阴性对照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表明T细胞免疫紊乱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发病和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γδT细胞是表达TCRγδ-CD3复合物的T细胞亚群,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而不受MHC分子限制,在抗感染和抗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中高危MDS患者γδ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谱系异常,并与白血病转化相关.难
会议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伴del (5q) 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50例del (5q) MDS患者,对其初诊时的血象、骨髓象、骨髓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和预后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至2015年8月1日,随访资料来自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及电话联系.生存期按确诊日期至2015年8月1日计算.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del(
会议
目的:研究DNMT3A基因突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MDS患者211例,所有211例患者骨髓标本均检测DNMT3A基因突变,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和生存情况.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会议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86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imary MDS and trisomy 8 aberrations A total of 86 cases diagnosed with primary MDS with isolated
会议
目的 评价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后即刻植骨对正畸治疗中牙槽嵴的保持效果.方法 选取32名需要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成年正畸患者,共40颗牙位.随机分成拔牙后即刻植骨与非植骨两组.拔牙(植骨)后,患者均进行常规正畸治疗.
会议
目的:运用Mimics 15.0软件测量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拍摄的早期恒牙期骨性Ⅰ类、Ⅱ类、Ⅲ类错合的上气道容积和舌骨位置,分析上、下颌骨的不同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上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提供理论依据.
会议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拔牙矫治后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颏部软组织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男42例,女48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根据头影测量下颌平面角大小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每组30例.
会议
正中关系(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I)不协调,即CR-MI不调,与颞下颌关节病(TMD)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们争论的话题。本研究从TMD的症状体征、咀嚼肌电(EMG)、脑功能磁共振(fMRI)等不同层次切入,从表象到机制,从外周到中枢,逐渐深入地探索CR-MI不调与TMD的相关性,证明了CR-MI不调与部分TMD的发病机制紧密相关,从而为部分TMD患者的正畸及综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
会议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舌侧矫治种植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不同加力方向及力值时上颌前牙及颌骨的受力情况,探索合适的力值及加载方式,为临床矫治提供帮助.
会议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手术完成病例,其中,轻度轻度错牙合畸形(-5°<ANB<0°)46例,重度骨性Ⅲ类(ANB≤一5°)手术治疗患者48例.通过其治疗前X线头影测量值对不同严重程度患者软组织形态进行比较.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