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特色集镇更新改造模式研究

来源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090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根据城市边缘特色集镇更新改造面临的农民补偿安置、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品质营造的问题,本文分析城市边缘集镇新型城镇化时期更新改造的政策与难点,提出与城市融合的集镇更新改造模式,并以杭州余杭区某集镇为例论证了该更新改造模式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城市边缘特色集镇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农民基本利益的保障、传承文化与自然脉络、提升城市化地区空间品质。
其他文献
以煤液化加氢循环溶剂为热萃取剂,在高压釜装置上研究了大唐褐煤的热萃取性能,考察了热萃取条件对热萃取率的影响,考察了热萃取过程中煤中氧元素的脱除情况,并研究了大唐褐煤热萃取物的液化性能。研究表明,随着热萃取温度的升高,热萃取率显著增加,由340℃时的18.7% daf 增加到430℃时的59.5% daf。所得固体热萃取物的产率随反应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90℃时达到最大值32.4%d
分析了国内炼油企业常减压装置在扩产改造中面临的问题,指出现有两炉三塔原油常减压蒸馏流程(下称“三塔流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局限性。阐述了原油三炉四塔蒸馏流程(下称“四塔流程”)的流程和工艺特点,从理论上分析其节能潜力,指出其在现有炼油装置扩能改造和匹配装置一、二次加工能力方面的优越性。以三环节能量流结构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典型四塔流程与三塔流程案例中各环节用能差异的比较分析说明四塔流程的用能特点,
本文以聚乙二醇作为相变材料、二氧化硅作为支撑体,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出了有机/无机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并对其特性进行了表征。通过搭建小型混凝土板房实验平台,测试了在真实太阳光照射情况下,相变房与普通房室内温度变化的对比情况。实验证明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该相变蓄热材料,可大大提高构件的蓄热能力,减少室内温度的波动幅度,提高了热舒适度。
利用失水山梨醇酐单油酸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乳化剂A复配制备柴油乳化剂,并考察了复配HLB值对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环烷酸钴对节油性能的影响。采用超声波强化乳液制备,优化了超声波作用的参数:最佳频率为40kHz,最佳声强为150V,最佳超声作用时间为10min。通过有无超声的稳定性对比可见在超声的作用下稳定时间可由24小时提高到72小时。并在75GF型柴油发电机上测定了含水量和环烷酸
马太效应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不同领域有着应对马太效应的不同策略.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马太效应问题.研究期望通过对多学科应对马太效应方法的分析,结合对《全国新型城镇体系规划(2014-2020)》的理解,提出城乡规划编制革新的途径以缓解城镇化中存在的马太效应问题.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文件)总结和归纳、研究异体和策略比较等研究方法.针对城镇化中存在的马太效应及《全国新型城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对作为乡村文化内涵的传统人居哲学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乡村民生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作用.同时,通过对传统人居哲学在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中的发展反思,指出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理想和“山水田园”情怀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基于对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理解,提出以传统人居哲学为导向,开展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与规划思路转
本文在分析厦门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前后的基础上,找出其对应的交通趋势特征变化,并围绕此特征分别从骨干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的组织模式应对及布局形态应对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为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介绍LEED-ND绿色社区评价体系,比较了LEED-ND与中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公共服务设施要求的不同要求.提出在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城市住区开发模式下,借鉴LEED-ND 有效的量化的方式,通过步行可达性、人口户数、步行距离等方式来重新制定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
关注规划编制的生态维度是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途径.本文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分析在生态维度编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包括规划指标和措施制定的专业性和操作性不足,管理机制不协调导致实施没有保障等;通过国内外相关经验分析和借鉴,以重庆为例,提出近期可通过完善环境生态类专项专业规划,为控规提供更充分的生态管控依据,引进环境和生态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控规编制,同时充分借助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特征是影响其周边步行系统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北京雍和宫站点周边区域的调研,结合交通站点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该站点周边步行系统存在便捷性不足、路径单一等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客流特征的相应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步行系统便捷性;完善标识系统,增强步行系统可达性;打造多样路径,满足出行目的多样性;挖掘地域文化,加强步行系统可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