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意识美学转向主体间性身体美学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借用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概念提出了“身体美学”,引发了热烈讨论。这个讨论体现了由意识美学转向身体美学的历史趋势。意识美学是与主体性相关联的,而身体美学是与主体间性相关联的。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历史,就是从主体性意识美学向主体间性身体美学转向的过程。因此,身体美学的合理性必须从主体性美学到主体间性美学的历史转变中得到说明,而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论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立身体美学必须在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上才有可能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讨论人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所面临的法哲学和社会哲学问题。法律是一个故事,立法也是一个故事,法律的历史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哲学。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律实现社会改革,第二部分是建构型法治模式的利与弊,第三部分和谐社会—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
本文首先对早期儒家的“和为贵”思想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和为贵”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精神以及社会公平精神。
本文以先秦相关基本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并参考前人有关研究,试分析先秦儒、墨“和”“同”思想的异同与演进,希望能推进先秦儒墨思想深层次的比较研究。
本文首先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孔子的大道来自中国的道统,并指出孔子的儒学(中道),若依现代哲学系统来衡量,是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是一种以人文化成为终极关怀与广义的道德哲学系统,施之于实践,在造就完美的人格—君子或圣人,最后就儒学现代化的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
文章指出孔子终生奋斗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即他憧憬和赞颂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高范畴,融会了“仁”、“礼”、“中庸”3个概念。孔子传承、发展了先圣先哲的“和”文化,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仁、礼、中庸3个范畴的丰富、深厚蕴涵,并使其统一于一个核心范畴—“和”,论述了孔子的和谐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对齐国齐威王新政历史事件的介绍,探讨了齐威王新政实施成功的原因,进而验证了“和”文化重要价值。
中国饮食文化以“和”为出发和归宿,在客体和主体上分别要求“食和”与“人和”。本文通过对衍圣公府饮食各方面“和”理念的阐述,对饮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齐民要术》的解析,对食料以及食品中体现中的和谐思想的探讨,对饮食文化中的“和”文化进行了论述。
本文试从宴饮文化所表现出的人伦、社会之和、身心之和、天人之和等方面来探寻中国传统宴饮文化中的和合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丰富,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而"五味调和"的饮食观念则是其典型代表.它是人们烹调食物和宴享美味的最高标准,也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和谐美"的最高追求和完美表达.笔者从"原料的选择"、"食物的烹调"以及"饮食的审美"这3个环节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五味调和"的理想境界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