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TiO2光催化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二氧化钛是最早商业生产、产量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随着其大量生产及广泛应用,纳米二氧化钛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成为纳米污染物,进而可能危害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系统.然而,纳米二氧化钛对水生生物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是很明确.作者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等方法研究了P25型纳米TiO2颗粒在紫外光、自然光等不同光催化条件下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影响,以期对纳米TiO2的水生态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纳米TiO2的光催化作用下,莱茵衣藻细胞表面吸附大量纳米颗粒,细胞表面发生收缩、塌陷、孔洞等变化;莱茵衣藻细胞表面官能团受到破坏,各官能团振动峰值减弱,尤其是C-N、-C=O、-C-O-C和P=O等细胞表面官能团的振动峰值在纳米TiO2在紫外光催化作用6h时出现较大减弱;随着纳米TiO2光催化作用时间增长,细胞形状、表面官能团受破坏程度越高,且在紫外光条件下纳米TiO2光催化作用对细胞破坏程度比自然光条件下大.由此分析,莱茵衣藻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官能基团在纳米TiO2光催化作用下被过氧化反应降解,有机官能团被分解成小分子甚至无机物,从而导致细胞壁、细胞膜遭到破坏,细胞表面发生较大变化.
其他文献
施氏尾全列虫最初由Foissner于1987年以Holostichastueberi为名报道.Berger (2003)将其作为模式种建立尾全列虫属(Caudiholosticha),同时建立新组合施氏尾全列虫(Caudiholost
会议
我国油井分布广泛,部分分布于林地区域;井场作业、储运、加工等都可能造成土壤原油污染.本文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采用菌根真菌和原生动物消除油污染.为强化生物修复效果,特别针
会议
湖北省黄石市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磁湖位于黄石市的市中心,湖北省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径流面
会议
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甘肃黑河干流设置6个采样断面,分季节采集水样,对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纤毛虫群落特征参数与水体理化因子对甘肃黑河干流的水质进行了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