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药物对培养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兴奋性和递质释放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年会暨甘肃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星形胶质细胞在兴奋后可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这些由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出的神经递质被称为胶质递质.因此,星形胶质细胞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信息传递及调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旨在探究全身麻醉药物对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观察全身麻醉药物对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及胶质递质释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为全麻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培养并纯化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反射荧光成像系统动态观察丙泊酚、氯胺酮以及右旋美托咪啶对二磷酸腺苷诱发星形胶质细胞胞内钙瞬变的影响;ELISA法检测胞内三磷酸肌醇的水平变化;应用液相色谱技术,观察全麻药物作用下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的释放情况;最后使用M型乙酰胆碱受体受体阻断剂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明确全麻药物对星形胶质细胞作用的靶点受体.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所培养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大于90%;2.100 nM~ 100 μM ADP均可诱发培养的皮层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且呈浓度依赖趋势.1 μM、10 μM、100μM的ADP能诱发出显著的钙瞬变,且差异显著(P<0.01),经测算ADP激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EC50为208.04±14.94 nM;3.Ket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10 μMADP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且IC50为236.23±3.62μM;而Propofol(100 μM)和Dex(50 μM、100 μM)未能对10μM ADP诱导产生的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产生明显影响(P>0.05);4.1 μM ADP可显著提升星形胶质细胞内IP3水平(P<0.01);然而Ket、M型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和NMDA受体阻断剂均对10 μM ADP作用下星形胶质细胞内IP3水平没有影响(P>0.05);5.Ket并不影响ADP作用下星形胶质细胞Glu,Ser的释放水平(P>0.05).结论:1.三种麻醉药物中,仅有Ket可以呈浓度依赖趋势抑制ADP诱发的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2.ADP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星形胶质细胞内IP3水平;3.细胞内IP3途径可能没有参与Ket抑制ADP诱发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的作用机制;4.Ket抑制ADP诱发星形胶质细胞钙瞬变并不能有效影响Glu,和Ser的释放.
其他文献
目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在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却往往伴有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仍然不明,本研究对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及损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①体外SH-SY5Y细胞培养、转染与细胞存活率计算;②C57BL6/j小鼠脑组织及帕金森病人标本包埋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③WT/TRPC-/-C57BL6/j小鼠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
会议
背景:本实验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异氟醚介导的全身麻醉,老年患者的觉醒时间长于青年患者,但血浆中orexin含量高于青年患者.而以往基础研究证明,orexin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起促觉醒作用.那么,增高的orexin水平为什么在老年患者麻醉觉醒中没有发挥促觉醒作用?本实验旨在探索orexin系统参与调节老年大鼠麻醉觉醒延迟的机制.方法:实验一:实验分为老年大鼠组(n=6,年龄20个月龄左右)和青年大鼠组
会议
目的 明确orexin-A对依托咪脂麻醉是否具有促觉醒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30~250 g.所有动物均在右侧颈静脉放置输注管,一周后开始实验.实验Ⅰ :取15只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Ⅰ组~Ⅲ组(n=5):清醒对照组不输注依托咪脂(Ⅰ组)、颈静脉输注依托咪脂(30mg·kg-1·h-1) 30min组(Ⅱ组)、颈静脉输注依托咪脂(50mg·kg-1·h-1) 30min
会议
目的:近年来由于药物引起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LQTS)愈为常见,成为手术麻醉的潜在风险.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突变所致亚临床遗传性LQTS是药源性LQT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全麻药物致LQTS的遗传易感性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探讨丙泊酚对hERG钾通道及其突变体的抑制作用机制,阐明hERG基因变异与丙泊酚致LQTS的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hERG基
目的:探索基底神经节的主要信息入口背侧纹状体和信息出口黑质网状部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脑立体定位方法将携带Cre酶依赖表达的药理遗传学兴奋型元件hM3Dq、抑制型元件hM4Di或光遗传学兴奋型元件ChR2的腺相关病毒分别注射到腺苷A2A受体-,多巴胺D1受体-cre小鼠背侧纹状体,小清蛋白(parvalbumin)-cre小鼠黑质网状部。通过腹腔给予氧化氯氮平(Clozapine N
目的:研究显示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可以加速实验动物从丙泊酚、异氟醚全身麻醉苏醒,说明大脑中多巴胺能通路在促全身麻醉苏醒中有重要作用.中脑导水管腹侧周围灰质区(vPAG)是脑内重要的多巴胺能神经核团,且参与睡眠行为.但vPAG区多巴胺神经元是否也参与了全身麻醉过程,尚不清楚.故本实验借助活体脑区毁损和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探讨vPAG核团多巴胺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全麻
会议
目的: 全身麻醉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近170年历史,而其引起意识消失等麻醉状态发生的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蓝斑-去甲肾上腺素(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LC-NE)能调质系统在全麻状态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关于麻醉药是如何作用于LC-NE系统的分子和突触机制并不清楚.方法: 通过监测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和脑电活动,建立了丙泊酚或依托咪酯介
会议
目的:多巴胺能通路促觉醒过程主要是通过腹侧被盖区及其投射系统共同完成.伏隔核是腹侧被盖区的主要投射区域,富含丰富的多巴胺D1和D2受体,伏隔核是否参与全身麻醉苏醒过程却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借助脑区微注射技术和膜片钳技术,观察伏隔核多巴胺受体活性对丙泊酚致意识消失作用的影响,进而分析丙泊酚对伏隔核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具体作用,旨在探讨大鼠伏隔核是否参与丙泊酚麻醉苏醒过程及相关机制.方法
会议
目的:不同全麻药物作用靶点不同,但都能导致意识消失,其具体机制现仍不清楚.外侧前额叶皮层与反应抑制相关,此功能主要由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完成.最新研究发现皮层内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多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产生慢内向电流(slow inward currents,SICs),从而影响神经突触间的信号传递.所以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全麻药物致意识消失过程.本实验利用脑片膜片钳技术,以SICs为指标
会议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dexmedetomidine in Chinese pediatric patients using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approach.Methods: 39 children with an age between 1 and 9 years under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