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AG多巴胺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年会暨甘肃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显示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可以加速实验动物从丙泊酚、异氟醚全身麻醉苏醒,说明大脑中多巴胺能通路在促全身麻醉苏醒中有重要作用.中脑导水管腹侧周围灰质区(vPAG)是脑内重要的多巴胺能神经核团,且参与睡眠行为.但vPAG区多巴胺神经元是否也参与了全身麻醉过程,尚不清楚.故本实验借助活体脑区毁损和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探讨vPAG核团多巴胺神经元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全麻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vPAG损毁组和非vPAG损毁组.损毁组:左侧vPAG核团位点内注入1μl 6-OHDA(4μg/μl),非损毁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每组30只,建模成功后待大鼠恢复2周后开始实验.每天按照4、5、6、7、8、9、10、11 mg/kg剂量尾静脉给予丙泊酚,观察大鼠翻正反射是否消失,记录每个剂量损毁组和非损毁组大鼠翻正反射消失百分比,确定最佳丙泊酚输注剂量,每组10只.重新选取损毁组和未损毁组大鼠,每组20只,11 mg/kg尾静脉注射丙泊酚,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时间(LORR)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RORR).第二部分:选取7-14天的SD大鼠,制备含vPAG的离体脑片,利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别多巴胺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记录模式,分别记录丙泊酚(10μM)对vPAG核团多巴胺神经元sEPSC和sIPSC的影响(n=6).结果:(1)损毁组与非损毁组相比,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0.05);(2)损毁组与非损毁组相比,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5);(3)与非损毁组相比,损毁组大鼠意识消失累计剂量反应曲线左移;(4)丙泊酚(10μM)增加sIPSC的频率(P<0.05),延长decay time (P<0.05),对幅度无明显影响;(5)丙泊酚(10μM)降低sEPSC的频率(P<0.05),对幅度和decay time无明显影响.结论:(1)损毁vPAG区多巴胺神经元可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延长麻醉苏醒时间,说明vPAG区多巴胺神经元参与了丙泊酚麻醉过程.(2)丙泊酚可能通过增加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膜GABA的释放和突触后膜GABAA受体的敏感性,减少突触前膜谷氨酸的释放抑制多巴胺神经元活性,导致意识消失.
其他文献
[背景]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则是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这是两个相关联的神经过程,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形成和新突触联系的建立是其基础,中枢神经递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乙酰胆碱、单胺类递质、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经典递质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已经有大量报
会议
目的:合成新型硫化氢(H2S)供体,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细胞模型,探讨新型H2S供体是否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酯缩合等化学合成方法,将原料药烟酸与茴三硫合成H2S供体,应用MS、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别;(2)利用微孔滤膜吸附法对新合成的化合物进行H2S释放检测;(3)用浓度为80μg/mL 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
目的: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新型硫化氢(H2S)供体化合物,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细胞模型,探讨新型H2S供体是否能够保护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方法:采用酯缩合等化学合成方法,将原料药烟酸与茴三硫合成H2S供体,应用MS、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别;利用微孔滤膜吸附法对新合成的化合物进行H2S释放检测;用浓度为80μg/mL 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
目的:全球每年约有7%的普通人群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的释放都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时间腹腔注射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预处理或后处理对病理神经痛(NP)的镇痛作用,并揭示镇痛效果与同侧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与TNF-α的动态变化关系,探索更有效的
目的:影响围术期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手术、术后疼痛和药物等,但少有文献报道麻醉的本身是否影响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本研究旨在评价全身麻醉是否影响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以及不同的全麻方式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方法:择期行微创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2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靶控维持麻醉)和七氟醚组(S组,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记录两组的患者术后24h、72h睡眠视觉模拟评分V
会议
目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在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却往往伴有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仍然不明,本研究对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及损伤机制进行研究方法:①体外SH-SY5Y细胞培养、转染与细胞存活率计算;②C57BL6/j小鼠脑组织及帕金森病人标本包埋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③WT/TRPC-/-C57BL6/j小鼠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
会议
背景:本实验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异氟醚介导的全身麻醉,老年患者的觉醒时间长于青年患者,但血浆中orexin含量高于青年患者.而以往基础研究证明,orexin在全身麻醉苏醒期起促觉醒作用.那么,增高的orexin水平为什么在老年患者麻醉觉醒中没有发挥促觉醒作用?本实验旨在探索orexin系统参与调节老年大鼠麻醉觉醒延迟的机制.方法:实验一:实验分为老年大鼠组(n=6,年龄20个月龄左右)和青年大鼠组
会议
目的 明确orexin-A对依托咪脂麻醉是否具有促觉醒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30~250 g.所有动物均在右侧颈静脉放置输注管,一周后开始实验.实验Ⅰ :取15只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Ⅰ组~Ⅲ组(n=5):清醒对照组不输注依托咪脂(Ⅰ组)、颈静脉输注依托咪脂(30mg·kg-1·h-1) 30min组(Ⅱ组)、颈静脉输注依托咪脂(50mg·kg-1·h-1) 30min
会议
目的:近年来由于药物引起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LQTS)愈为常见,成为手术麻醉的潜在风险.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突变所致亚临床遗传性LQTS是药源性LQT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全麻药物致LQTS的遗传易感性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探讨丙泊酚对hERG钾通道及其突变体的抑制作用机制,阐明hERG基因变异与丙泊酚致LQTS的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hERG基
目的:探索基底神经节的主要信息入口背侧纹状体和信息出口黑质网状部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脑立体定位方法将携带Cre酶依赖表达的药理遗传学兴奋型元件hM3Dq、抑制型元件hM4Di或光遗传学兴奋型元件ChR2的腺相关病毒分别注射到腺苷A2A受体-,多巴胺D1受体-cre小鼠背侧纹状体,小清蛋白(parvalbumin)-cre小鼠黑质网状部。通过腹腔给予氧化氯氮平(Clozapine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