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律与中国古代法文化

来源 :中国叶圣陶文化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在江陵张家山清理的汉墓中的竹简上记载的法律史料。透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及《奏诚书》此批法律史料,自可透视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具体情状,且制定律法当时之法理思维,亦可借由此批法律史料观察得知。介绍了张家山汉律反映出的皇权至上的落实,家庭伦常的规范和吏治清廉的追求三个方面的古代法文化。
其他文献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内容主在记述政事,保存圣主古训,作为后世言行之所戒,保存上古礼制,作为后世施政之所据。  检阅《汉书》本纪、列传,多载人君诏书、百官奏表,凡所陈述,多引《尧典》以为依归。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则谓之一篇《尧典》可以治两汉,亦不为过。  
中国文化讲做人之道,必须去骄傲,学谦虚。骄傲的人自大自满,不肯与人和谐相处,更不会虚心向人求教,终必导致人际关系不和合。谦虚的人则能尊重他人,不耻下问,必能进德修业,成就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易经》说:“谦亨,君子有终。”《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泰伯》篇日:“子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些都在强调谦德的重要。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切入,探析《易经·谦卦》中的和
本文以宋代《庄子》注疏为对象,以王雱、吕惠卿、林希逸、褚伯秀等庄学注家的论点为核心、为考察主轴,探讨宋代学者以易学思想将庄子援入儒门的用心,并随文检讨其得失。《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谓“儒家”或“道家”,其实是后人为了区别学术特色而设。儒家与道家对于人生普遍的道理,仍有可以会通之处。就此而言,宋人以《易》诊释《庄子》,进行字义与思想上的会通,确有其见地,也彰显了宋人在儒学氛围“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着重探讨其人生哲学。笔者提出,墨子以人为本,替天行道,高举古典人道主义的旗帜,吹响了解放奴隶的号角,成为提倡人权、解放奴隶的先驱,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兼爱”是墨子古典人道主义的核心,由此向外延伸,他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
本文第一部分对于作《易》者的忧患意识予以论述说明,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说明《易》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九卦,以利掌握《易》之优患思想;第三部分将其他列于群经中具有深刻忧患意识思想的章节选录出来,以明《易》与他经之相互启发与发明;第四部分则讨论忧患意识对上位者乃至一般平民,由上至下所发挥的过程与媒介的变化,经由成语、谚语、俗语为着眼点的讨论;第五部分结论则述说中国士人将个人的优患意识转换成对国家、人民的无私关
熊十力是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他构建了一个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的完整哲学体系,其中包含着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整合。熊十力对《周易》思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翕辟成变”“刹那生灭”“乾德纯粹”等观点中,涉及宇宙论、方法论、人性论诸多领域。
本文将《法藏碎金录》中所有触及《周易》的内容与思维,根据其内容特征,作一初步的分析、整理、归纳,以展现晃迥(951-1034)吸纳消化佛、道两家思想后,以《周易》作为中介或桥梁的可能性、方式与特征。
清人黄以周在其辑录的《子思子》中指出:《淮南子·缪称》一篇“多取子思书”。杨树达也提出:“此篇(《缪称》)多引经证义,皆儒家之说也。今校知与《子思子》佚文同者凡七八节之多,疑皆采自彼也。惜《子思子》不存,不得尽校耳。”《缪称》一篇既与《子思子》的关系密切,而此篇在《淮南子》全书引《易》中又占多数,因此可以由此探讨《子思子》与《易》的关系。本文拟以《缪称》引《易》的六处论述文字,与《子思子》佚文进行
扬雄的《太玄》,在结构上是模仿《周易》,在思想上则仿效老子的“道”。他为了表示有所创作,将《周易》的两个基本符号“—”阳与“--”阴,以“玄”的三个基本符号“—”“--”“---”代替,以“方、州、部、家”之名组成的八十一首,代替了《周易》的六十四重卦;并将老子的“道”称为“玄”,而《太玄》的三,即是来自老子所谓的“三生万物”,三也代表了“天、地、人”。这些都表现了扬雄思想中受道家及《周易》影响之
金士升历经明朝政治腐败、家国破败之痛,是以其《易内传》多引据史事解说《易》理,以寄亡国之恨,尤其对《易经》论“时”有所阐述。金士升以为“全《易》之理,总一时之用而已”,其“时”包含有四时节令、时势、与时动静及因时利物等许多不同的意义,颇值得加以深思。本文内容分为四部分:一为金士升生平概况;二为金士升的学术与治术契合共源;三为金士升对于《易经》论“时”之阐述;四为结语,有“时”与“和”的关系、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