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部温病医著中防治温疫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明、清时期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古代医家防治温疫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研究认为四部著作中选方数量、用药味数、用药频率方面均略有差异,但是,四部著作均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立足祛邪、重视扶正;均将祛邪、扶正放在首要位置。二是重视不同运气年份的气运变化,将运气年份及实际气候变化、发病情况相结合,防治温病.本文研究结果能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氏病(CD),是胃肾肠道中除恶变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中医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就病因而论多责
会议
人们都在一直不懈地追求健康,为治疗疾病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但人吃五谷,不可能不生病,未病也不等于无病。从中医到西医,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治病先防病已成为共识。中医较早就有
目的:观察并验证在"术前体质辨证、术后快速整体康复"理念模式的指导下,运用中医活血祛瘀、健旺脾胃、固本培元等方法,促进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和整体康复,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
会议
"治未病"这一思想现越来越被重视。中医"治未病"发挥着简、便、廉、效、验的优势,在人民群众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凸显在为人民健康服务
"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意义。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再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
会议
据五运六气理论可预见到2002~2003年间SARS的发生,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2004年下半年~2007年疫情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也基本相符。说明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发现!五运
史书上对西汉太初元年有3种不同的纪年干支记载,引起学者对五运六气理论科学性的质疑.本文结合文献考证和天文模拟,提出秦颛顼历以亥为岁首而年名减一位,说明其基础正是连续
会议
以《素问》运气七篇为核心的五运六气理论,反映着中医学对“时间”端绪的认识水平。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通过不同时间次序下自然与生命规律的层析观察与
会议
目的:观察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其耐药株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口服拉米夫定、拉米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