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方青铜器文化和朝鲜、(岁)貊

来源 :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m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辽西地区青铜器文化的地区特点,并对辽东地区青铜器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古朝鲜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在燕国的势力向辽西地区扩张后,吸收了中国的先进铁器文化而成长为初期国家,它的势力范围当中应包含了一部分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岁)貊族地区,因而形成了联盟制的国家体系。此时代表古朝鲜文化的支石墓文化,被土扩墓、韩国式细形铜剑、各种铁制武器等文化要素所替代。此时,韩国的初期国家--古朝鲜,以最初青铜器文化为基础成长后,汲取铁器文化取得了实质意义上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提起古朝鲜文化就联想到辽宁式铜剑文化,而实际上进入铁器阶段后的韩国式铜剑文化才是真正的古朝鲜文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相关报道的整理,展现当时西方人对“丁戊奇荒”这场百年饥荒的认识,并对报道背后的原因和背景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将以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荒为例,结合有关的荒政资料,对明政府在此次灾荒中的救荒措施做一具体分析。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救灾工作中首先实施了临灾救济,其次开展生产自救,最后通过颁布相关法令,加大粮食调控力度。
本文试图以山西日伪政府的灭蝗为研究对象,从灭蝗组织的建立及行政运作、蝗灾中的社会控制与社会动员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文以山西高原吕梁山东南麓与临汾盆地过渡带的龙子祠泉域的引泉灌溉和边山地带的引共灌溉区域为中心,考察历史时期人们如何应对自然环境(灾害),以及区域人群之间因为资源利用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关系,进而理解区域社会变迁发展的内在逻辑。
本文探究了民国以前,影响湖南的疫灾: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肝炎、流感、疟疾、血吸虫、痢疾等的流行状况,并分析了疫灾流行的具体原因。
本文以雍正时期的官员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吏科题本,通过具体的量化分析,从患病类型与治愈效果两个方面重点考察其健康状况,进而对当时的社会医疗水平提出作者的看法。
文章通过对(偈颂体的)《弥勒下生成佛经》分析研究,找出现存梵本和译本的联系,从而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记载添加一些旁证。并对此给出直接的证据。
文章首先对雅尔湖石窟的概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对石窟内千佛图像、千佛标榜释录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雅尔湖石窟4号窟的功用、开凿年代及高昌回鹘时期的千佛信仰做了阐述。
进入21世纪后,吐鲁番盆地的巴达木、木纳尔、交河沟西、阿斯塔那及洋海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使国内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目光又聚向吐鲁番。本文指出吐鲁番学的研究必须在立足吐鲁番的基础上,跳出吐鲁番,站在新疆乃至中国、世界的高度去研究吐鲁番学,是非常有益的。并探讨了学术界对吐鲁番学不尽相同的定义,在吐鲁番学的研究中,不仅要有专业水平、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还要有一些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历史文化普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