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救灾工作述评

来源 :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救灾工作中首先实施了临灾救济,其次开展生产自救,最后通过颁布相关法令,加大粮食调控力度。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与传统上用教育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不同,本文还原和拓展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将教育、健康和生育视为人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前30年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寻找到一条依靠劳动密集投入的路径,保障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的死亡率和生育率。用最低的成本启动人力资本内生改善的机制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前
相比较于旧中国的官僚垄断金融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主要是政治的因素使然,是政权更替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中国金融业曾有多种不同的产权制度:(1)原国家资本、官僚资本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已经停止经营性活动,并且很快被接管、清理;作为旧中国金融垄断体系的主体,从此不复存在,但是相关的人员、资产,为新中国的国家金融机构所吸纳、利用。(2)新的国
文章系统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乡村治理的目标、步骤、办法、方针,全面阐述了以乡村基层行政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60年来,中国乡村治理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程度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水平。总的看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乡村底子薄、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了王伟光在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的讲话,并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新中国在人口政策上走过一段时期的弯路,错过了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时机,20世纪80年代初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并逐步地将其列为基本国策、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制性的节制生育与改革开放不但是同步实施的,也是互为因果的,或者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大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新时期的历史性成就要将物质和人口两种再生产放在一起来看。计划生育通过降低生育率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了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现象特别是人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治国方略.不论是变革生产关系的时期,还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期,对治国方略的核心即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却始终不渝.6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原因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的国体,经过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实践检验,证明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代表中国绝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施国有化的国家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那就是既吸取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又吸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本文从政府主导作用、工业化道路、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重大方面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环境及内在逻辑。
十一届三中全会诚然是中共历史上具有萌芽与开创性的一桩胜举。它造就了中共高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化,奠定了邓小平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和陈云的巨大作用。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影响至为深远。然而三中全会之前华国锋主政时期在改革开放领域中的诸多贡献亦不可忽视。邓、陈的领袖格局固然肇端于三中全会,但不好说改革开放也肇端于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本身所成就者,在当时亦有其局限。改革开放的定势,尚有待其后不断地“摸石头过
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相关报道的整理,展现当时西方人对“丁戊奇荒”这场百年饥荒的认识,并对报道背后的原因和背景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将以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荒为例,结合有关的荒政资料,对明政府在此次灾荒中的救荒措施做一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