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乡镇谁来建设都市近郊小城镇规划探究

来源 :2018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51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建设城郊型乡镇开始引起各界的注意.本文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部的铜冶镇为例,描述了城镇型乡镇在大城市辐射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对铜冶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现状处于建筑面貌、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被割裂的状态,深层次地剖析其内部因素.基于多方利益参与的设计模式,多角度地提出对都市近郊小城镇的规划方法及策略,以期对同类规划项目及相关学术理论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是较为复杂的城市历史和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复兴”、“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设计未在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之中,其编制内容、编制成果具有较为灵活的特征.本文以郑州市商都历史文化区为例,探讨以文化遗产认知和价值挖掘为基础,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
韧性城市理论为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路,而高校环境通过挖掘利用冗余空间、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探讨韧性城市理论下的高校冗余空间的构建与利用,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硬性、软性设置,满足多功能性空间和边角空间的利用要求,发挥适宜的冗余作用,使校园充满多样性活力,促进学生应对机遇和挑战能力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郑州西区开启了郑州工业化建设的序章,二砂作为郑州工业发展的源头,引领着郑州制造业的发展,承载着郑州城市的发展记忆,见证着郑州制造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辉煌.现今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四大文化片区建设”的背景下,对二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针对二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规划设计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规划解决策略,以期对其他类似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和
良好的住区环境需要有基本的功能要素,如一定的绿化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和设施等,而老旧住区在功能要素上存在不足或缺失.由于设计标准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既有住区外环境无法做到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采用复合化多要素集约体系成为提升其品质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调研代表性小区外环境,并研究分析相关要素,得出相关问题和限制.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笔者试图设计出具有适应性的功能模块,有效提升既有住区外环境品质.
健康社会要求大众体育设施在促进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设施的健康网络构建是构建健康社会的基础.本文基于“点轴理论”,探讨寒地大众体育设施的网络构建的交叉覆盖原则、建设同时原则、多级发展原则,并提出点状依附的碎片化空间、带形发展的生态路径、偏心布置的综合场馆的策略,为大众体育设施资源的公平分配及不同等级的大众体育设施设计提供借鉴.
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全方面的隐形危机进入显性化阶段,以及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有着强烈的功能提升和功能改造诉求,老旧社区成为当前城市更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城市发展语境和城市规划师的角色的转变,以社会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为主攻方向的改革新思维,促使老旧社区更新治理模式发生转变.本文以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为例,充分尊重公众诉求和共同改造意愿,提出基于社区权属的老旧社区分类,探讨公众诉求下社区
新时代,“海绵城市”的普及将会极大地改善现有城市居住条件.美国低影响发展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自1990年初以来,从微观生态工程技术视角到整体性设计策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城市内涝、面源污染和提供高品质水文景观的综合性技术.该技术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到城市设计领域,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海绵城市”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为例,通过简单阐述低影响开发
与低层住宅相比,高层建筑的成本更高,但社会可接受度却较低.绿色的“空中”社区空间,以空中庭院或屋顶花园的形式引入,以克服高层建筑的社会缺陷.但是这会产生昂贵的额外成本,使公寓不那么经济适用.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蜂窝式”布局,其中每间公寓均通过一个至少三层高的空中庭院进入,并在每户门前设有一个私人前院花园和一个公共庭院空间.然而,与具有相同净可售面积的传统公寓相比,这种布局所需的总建筑面积较小,
The intent of the paper is to examine elements that form a basis for a healthy green city,a city that functions as a guardian to humans that inhabit it.Tree of life is an archetypal and a mythological
城市医疗机构空间的均衡分布对打造人人平等的健康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具有重大影响.中国对医疗资源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西方发达国家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也早已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本文借助GIS软件和开源地图,以中国和加拿大严寒地区省会城市哈尔滨和温尼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医疗机构空间分布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研究,探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的差异.最后就中国现状,提出哈尔滨城市医疗机构空间分布优化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