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Melut盆地Ruman潜山周缘Galhak组为例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94822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冲积扇是一种盆地边缘常见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体整体形态呈一个顶端指向山口并向平原伸展的锥形。在盆地沉积过程中,断层活动十分常见,并影响着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
会议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 井是迄今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唯一全取心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以往关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沉积环境的认识基本局限在上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针对石炭系以下古生界沉积相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多依靠陆上苏北盆地的露头和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缺乏第一手数据的支撑。本文基于最新获得的CSDP-2 井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等手段,结
会议
东河1 油田东河砂岩除1 砂层组外,主要是一套相对稳定的前、临滨相沉积,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控制沉积环境和相应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砂岩成岩作用具有控制作用。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衍射、碳氧稳定同位素、物性分析等资料,结合孔隙演化定量研究方法,对东河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层序对其控制作用进行研究。
会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浅水三角洲储层砂体,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研究储层砂体复杂多变、沉积体系认识不清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浅水三角洲油气勘探开发的瓶颈。本文利用20 口岩心、360 余口测录井、重矿物、二维地震等资料,对研究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研究表明:(1)葡萄花油层可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
穆格莱德盆地位于中非苏丹共和国中南部,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而发育起来的被动裂谷盆地,盆地沉积了1000-15000 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第三纪三期断凹旋回,尤其在早白垩世经历了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早白垩世AbuGabra 组是主要烃源岩形成时期,对该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明确盆地的生油潜力和“源内”有利区带优选。
会议
研究区地处南祁连构造带的土尔根达坂山、喀克吐蒙克山。地层区划归属秦祁昆地层大区(Ⅳ)→中祁连地层区(Ⅳ-3)→南祁连山分区。勒门沟组零星分布于研究区土尔根达坂山、喀克吐蒙克山山前地带,呈北西向、近南北向条带展布。勒门沟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土尔根达坂山山前地带,呈不连续、大小不等的残留体。横向上,西部伊克奇策尔根一带灰岩夹层层数较少,厚度较薄;东部鱼卡河东侧支沟一带,灰岩夹层层数较多,厚度较西部厚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大规模致密砂岩储层,A 地区位于盆地东缘,在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多井钻遇致密砂岩气层。以A 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 段与上石盒子组盒4 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录井以及地震资料,开展了研究区盒8 段、盒4 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识别出多种旋回变化物理界面,包括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转换面、泥岩颜色突变面等,继而划定多级基准面旋回。
源—汇系统分析作为一种综合盆地分析方法,能够独立提供物源供给的信息,有助于理解构造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的相互联系,以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当前对源—汇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或第四纪大陆边缘体系,本文以滇东黔西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以理解冰室—温室过渡期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影响下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源—汇系统的演化特征。
综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探讨分析了Albert 裂谷盆地断层转换带的变形机制及特征,并剖析了转换带与沉积、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SW-NE 走向张性断裂,平面上两条主断层呈雁式排列,断层叠覆区形成构造转换斜坡,内部发育多条SW-NE 和SWW-NEE 走向小断裂调整着转换斜坡内部构造变形。
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在物源分析中通常以对比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周缘造山带结晶岩年龄来推断潜在物源,但当物源区缺少对应年龄报道时这一方法受到限制。近年来,博格达地区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中发现大量三叠纪碎屑锆石,而在博格达及邻区均未发现直接的三叠纪火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