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穆格莱德盆地Abu Gabra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有利区带分析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058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格莱德盆地位于中非苏丹共和国中南部,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而发育起来的被动裂谷盆地,盆地沉积了1000-15000 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第三纪三期断凹旋回,尤其在早白垩世经历了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早白垩世AbuGabra 组是主要烃源岩形成时期,对该组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明确盆地的生油潜力和“源内”有利区带优选。
其他文献
A 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北段,区内太2 段、盒8 段气层厚度大、测试产量高,是实现产量突破和储量突破的重要目的 层段。然而,太2 段、盒8 段发育典型的低孔、低渗、低丰度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砂体类型变化快、沉积微相内部差异大、气层非连续局部富集的特点,富气储层的成因已经成为制约致密气勘探的首要难题。本文以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多重资料为基础,深化沉积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优质储层的类型及展布规律,
浅水三角洲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在陆相坳陷湖盆和断陷湖盆都有所发育。基于物源体系可将其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3大类。在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类型、古生物及地球物理响应等多个方面区别于与其他三角洲。蠡县斜坡带处于饶阳凹陷的西部,在古近纪为一个西抬东倾的大型宽缓、低幅度继承性沉积斜坡,以沙一下亚段为主要含油层系,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带。
印支期是东亚现今构造格局初步形成的阶段,随着南秦岭勉略洋的最终闭合,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完成碰撞拼合,形成了中国中部近东西向展布的复合型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现有研究揭示,大别山造山带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而造山带西段的秦岭地区则出露大面积的晚三叠世花岗岩,学界对于形成造山带碰撞拼合的具体时间和东西向的的差异及其机制存在很大争议。
会议
秦岭造山带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是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巨型碰撞造山带之一,是华北和华南板块拼合的区域,也是古特提斯构造带的最东(北)部。然而,目前对该造山带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
四川盆地长兴期以发育蓬西—武胜台洼、开江—梁平海槽以及城口—鄂西海槽为主的“三隆三凹”、“隆凹相见”的沉积古地格局,在环“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周缘发现了台地边缘相带的发育,并于环“开江—梁平海槽”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可见,在川东地区寻找台地边缘相带的发育及其展布特征,对于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本论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分析、普通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镜下鉴定、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灯影组四段地层和沉积相的研究对磨溪地区灯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储层物性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明确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进行有利储层区块分类。
冲积扇是一种盆地边缘常见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体整体形态呈一个顶端指向山口并向平原伸展的锥形。在盆地沉积过程中,断层活动十分常见,并影响着冲积扇沉积过程与沉积构型。
会议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 井是迄今南黄海中部隆起上的唯一全取心深钻,是揭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时代,恢复其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基准井。以往关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沉积环境的认识基本局限在上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针对石炭系以下古生界沉积相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多依靠陆上苏北盆地的露头和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缺乏第一手数据的支撑。本文基于最新获得的CSDP-2 井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等手段,结
会议
东河1 油田东河砂岩除1 砂层组外,主要是一套相对稳定的前、临滨相沉积,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控制沉积环境和相应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砂岩成岩作用具有控制作用。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衍射、碳氧稳定同位素、物性分析等资料,结合孔隙演化定量研究方法,对东河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层序对其控制作用进行研究。
会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浅水三角洲储层砂体,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研究储层砂体复杂多变、沉积体系认识不清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浅水三角洲油气勘探开发的瓶颈。本文利用20 口岩心、360 余口测录井、重矿物、二维地震等资料,对研究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研究表明:(1)葡萄花油层可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