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对湿证内外相关因素作用的研究探讨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藿朴夏苓汤经历代医家加减化裁后用于治疗以湿证为主,无论外感、内伤,兼寒、热、虚证者皆疗效显著,本文拟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研究角度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湿邪致病、以湿证为主要病机的各种疾病内外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湿证形成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内环境素质改变而致湿邪易感性等研究提供佐证,以推动对湿证内在规律的本质探索。
其他文献
运用计算机方法对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的数据库进行了化学信息学分析,对一些特征描述符的分布进行了描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将多维化学空间映射到二维空间以得到更直观的图像,同时运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与心血管系统重要靶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有良好的多样性,具有类药性质。采用Ligandfit作为采样工具,筛选到调脾护心方中的与心血管系统重要靶酶相互作用强
本文对中医“肝脾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对肝病实脾、健脾益气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血浆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内质网,并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到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基于健脾益气方药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为内质网合成蛋白提供必要能量的认识,以“肝脾相关”理论为突破口,以“肝病
中医学有着自身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发展观,中医理论来自实践,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实践,为此,我们着重提出“实践中医”的概念。中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医的整个未来。依据中医本质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中医”人才,就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取同时代的科技成果和有机地融合同时代的最新理论,运用中医学自身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而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当今科技背景下中医理论的创新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理论的特点和优势之一是其“整体观”,即从宏观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但具有模糊性和笼统性。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应”,运用“取类比象”、“司外揣内”的方法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正常、异常物象相比类,企图揭示人体“黑箱”。然而其中的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却是含糊的,其中的层次关系不分明,也就其“整体观”上存在着模糊性和笼统性。随着现代科学在宏观与微观上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中医的
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流及内涵,探讨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思路和方法。运用中医中药干预中风相关危险因素,降低疾病发生,提高群众生存质量,对国计民生而言,意义重大。
骨关节炎是在力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基质三者降解和合成失衡的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国内外对引起骨关节炎的生物学因素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因生物学因素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的研究思路的持续发展,力学因素和骨关节炎的关系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因此,以力学因素为突破口,探讨生物力学因素在骨关节炎病程中的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传统中
本文拟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探讨其治疗方法,并指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主要思路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其基本病机为离经之血蓄积胞宫,日久形成瘤痕,血疲阻滞,不通则痛。中医治病求本,疲血为其本,则治疗上以活血化疲、软坚散结为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同时据不同病因及证候辅以各种止痛之法,如化痕止痛、理气止痛、温经止痛、清热止痛等,气行、络通、血活、瘤消则痛止,并就上述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便为
本文综合中医经典相关论述,解释“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含义;并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进而用以揭示“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本文对“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的阐述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化,有益于相关中医理论的研究以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
目的:优选三黄解毒乳膏的乳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所制乳膏离心分层后油层的高度为考察指标,对影响乳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优选.结果:最佳成型工艺是油相组成为硬脂酸150g,液体石蜡1209,白凡士林129,羊毛脂60g;乳化剂组成为三乙醇胺5ml,吐温-80 20g;温度为9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