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多糖对人PBMC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来源 :2011年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PBMC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及IL-2、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SPS对PBMC增殖有促进作用,以1.25 g/L和0.625 g/L剂量组增殖活性增加明显(P<0.05);SPS各组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TNF-α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PS可促进PBMC的增殖,提高IL-2和IFN-γ水平,增强免疫功能.
其他文献
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对李之清老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在肝癌的发病方面,李之清老师尤为重视正虚(脾虚)及情志因素的作用,治疗方面主张以健脾理气法作为治疗肝癌的基本原则之一;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同时指出活血药物的应用应当谨慎;提出辨病辨证相结合,明辨虚实寒热,恰当选方用药;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李之清老师还总结出了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剂健脾活血抑癌方,结合西医
随着穿刺技术和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逐渐增多,疗效也日趋显著.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准确、疗效显著以及副作用少等特点.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医药被引入介入治疗之中,对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
痰浊内阻是体内肿块形成的关键病机,随着肿瘤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痰证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细胞间质及细胞粘附因子等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内环境因素对痰证理论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肿瘤细胞和细胞间质之间的津液代谢失调与痰证理论的相关性.很多学者报道临床应用痰证理论治疗肿瘤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从痰浊内阻的理论特点及治疗方法上论证痰浊内阻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必然联系.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首创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辨病是准确辨证的前提和基础,辨证则是对疾病认识的细化和补充.中医肿瘤治疗具有整体观和恒动观两个学术特点,病证结合思想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治疗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恶性肿瘤在转移途径、特异器官等上因原发肿瘤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别.中医学古籍中罕见对此现象的描述和阐解.对《内经》有关疾病传变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五行传变、五体内脏传变、表里脏腑传变、经络传变等传变形式与现代某些恶性肿瘤的转移相吻合.运用中医学疾病传变理论研究肿瘤转移,对于有目的地诊断、预防肿瘤转移,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药对肿瘤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近几年来采用中医药以扶正法为主配合祛邪治疗肿瘤,收益不少.肿瘤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正气虚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扶正法即补益法,也就是"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机体的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充分发挥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抵御和控制肿瘤的发展.中医药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试从中医学角度看现代医学,目的在于尝试能否把现代医学的优势资源纳入到中医系统,以指导中医治疗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在于对机体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在分子机制的不同层面上发挥防治作用.中医认为肝癌即是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主病在肝,逐渐徵积而成.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显示,很多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部分作用机制已阐明,
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的特征,将ER、PR和HER2受体均阴性的乳腺癌之为受体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是具有独特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乳腺癌亚型,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复发早、进展快、生存短.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推荐的化疗方案,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同时就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传统中医药在肿瘤的防治中有独特的优势,其中的气功(包括导引、静坐)在肿瘤的预防、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从气功在传统医药中的地位,气功对肿瘤防治的机制探讨,气功干预肿瘤的研究概况几方面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