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化、经济化”学前教育办学理念之探索

来源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以最少的投入办好的幼儿园,使之“经济化”。陶行知“中国化”、“经济化”的教育思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同样意义深远。“节约、低成本绝对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一种观念,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本文结合陶行知“中国化”“经济化”的教育理念,根据本园自己的特点,挖掘自身的特色,从低成本办学前教育的实践,即:教育环境创设凸现低成本,园内优质资源共享显现低成本,社区资源合理开发再现低成本;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思索,即和谐文化,激发热情,特色教育,促进成长,家园配合,形成合力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努力实践“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园办园策略。
其他文献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对城乡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城乡教育关系作为一种制度,是指政府在对待和处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问题时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制度本身的构成要素,城乡教育关系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在回顾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类型演变的基础上,未来城乡教育关系应该定位在目标一致、保障一体、结果均衡上。
已有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表面化和沿袭旧论的令人忧虑的问题。当前,应根据我国社会现实背景和发展进程,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原有思想认识进行重新审视。在现阶段,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农村职业教育是“在”农村的面向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其不单是“为”农村的职业教育;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只是培养农民,更应该培养走出农村的人才;三、农村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它的准公共产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规则的总称。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二元发展体制的必然要求、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教育差距的战略措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创新制度是基础,激发动力机制是源泉,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是关键,健全督导评估机制是保障。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怀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政策调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基本消解。由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身份认同、区域教育差异等问题,造成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出现了相关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调整,政策性扶植,引导公立高中接纳与认同等,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近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已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同,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践行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由于城乡教育一体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各地区对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学校管理、教师薪酬、学校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科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关键。
文章以城镇化进程中的顺德为案例,探讨了社会转型中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中教育投入理念、政策、机制等问题,并形成若干经验。
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机制是与省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要求相适应,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积极性为核心的制度,它的设计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契合性原则。体系内容包括: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功能,建立积极差别对待的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机制;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教师发展机制;凸显地方政府评价的公共导向,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正在全面致力于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其重点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而关键在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渝东南是重庆市唯一的民族自治地区,关系到重庆市“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振兴,这离不开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综合改革,迫切需要充分关注该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立足城乡教育统筹的宏观背景和视角,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在专业人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政策保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为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而做出的又一新的高度的战略部署。本文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探索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所建基的教育公平、系统控制论、城市发展、共同体与和谐社会理论,深刻剖析了其内涵及区别于城乡教育均衡和统筹城乡教育的独特性与阶段性。继而,本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建构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以量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并监测其进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活教育理念——学用教学方案的几个方面:“学用”方案指导思想、生活体验学用法、“学用”方案育人策略、学用方案使用原则、学用方案备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