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地层剖面数据反演计算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浅地层剖面探测已进入数字时代,通过对剖面数据计算处理就可以实现结构探测与地质属性分析的有机融合.基于这一思路,利用南黄海实测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反演计算研究,包括去噪处理、属性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及拟合井技术和特征反演方法研究处理等,取得了包括反演数据、去噪数据、属性数据等在内的成果资料,达到了预期效果.
其他文献
本论文综合利用动态资料,探索了一种利用比采油指数求取储层渗透率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用这种方法解释的渗透率精度较高,与生产动态匹配程度较好,可以满足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及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
本文以全波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岩石物理测定资料,总结了琼东南盆地三号带两套储盖组合地震岩石物理变化规律和地震响应特征,取得如下认识:两套储盖组合储层与盖层的速度、密度、波阻抗、泊松比和纵横波速度比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具有检测天然气藏独特的岩石地球物理基础.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岸黄海之滨,随着青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及浅海工程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海洋工程活动与海洋地质环境相互协调,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破坏,为工程项目的前期环境地质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本文所述是对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两项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的初步成果.
在利用重力资料反演壳—幔结构时,往往采用地壳均匀密度模型,即密度—深度函数为常量,这无疑是一种极为近似的模型,因为地球内部的密度值是随深度变化的.本文研究了用重力异常资料,以地震测深剖面作约束,在频率域中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地壳变密度模型的方法.作为应用实例,反演了青藏高原中部的指数密度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本文作者试图以岩浆事件和地球物理所揭示的信息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相互约束、相互印证,以期对可能的青藏高原演化模式进行探讨.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广泛分布着较连续的黄土堆积,它们是探讨高原隆升—气候环境耦合变化特征和机理最直接、最重要的记录之一,研究其形成时代及记录的环流变化的信息,对于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阶段性和幅度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亚洲季风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昆仑断裂以南地壳中部存在-5.8km/s厚12km的低速层,而以北没有(王有学,2003).如此巨厚的地壳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或认识.本文利用近几年来在高原东北取得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和结果,对地壳增厚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本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昆仑断裂带自1920~2003年以来由于长期构造加载及地震断层错动导致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CCFS)演化过程.长期构造加载场由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平均应变率场给出.考虑黏弹性成层介质地壳模型,计算长期构造加载和地震形变(同震及震后介质黏弹性驰豫变形)造成的累积就力场变化.将累积应力场变化投影到后续地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得到△CCFS,并研究其对后续地震发生的触发
南海是西太平洋上一半封闭的边缘海,在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海盆面积较大,在构造发育史中有其独特的模式.它是通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而形成的边缘海.它的东面是一系列岛弧所围绕,北面是华夏古陆,西面为印支地块,南面为巽他陆块,在构造上属于新生代扩张形成的沉积盆地,它的形成演化必然受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的影响,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密切的联系.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明显增厚,然而地壳增厚的机制是什么?它是如何增厚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在阿尼玛卿缝合带和海原断裂处是否存在陆内岩石圈俯冲?这一揭示大陆动力学根据问题的证据也不够充分.变形是整个地壳上地幔均匀变形,还是不均匀变形?也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本文利用达日—兰州—靖边剖面和中法合作深地震测深数据和二维地壳结构结果,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初步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