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mic-Scale Observations of Deformation-induced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AISI 304 Stainless St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the presentation, we report atomic-scale observations of deformation-induced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AISI 304 stainless steel by using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The HRTEM images and associated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indicate the transformation sequence of γ (fcc) → ε (hcp) → α(bcc).The ε martensite is formed as a shear band,which is caused by slipping Shockley partial dislocations alternately on the {111}γ planes, i.e., one partial dislocation over two slip planes.
其他文献
稀土掺杂的氟氧化物微晶玻璃是由掺稀土的氟化物微晶和氧化物玻璃基质组成的一种复相材料,由于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这种微晶玻璃可以产生从真空紫外到红外的荧光辐射.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掺Tm3+氟氧化物玻璃前驱体,之后整体析晶制备掺Tm3+氟氧化物微晶玻璃,选择配比为(45-x)SiO2-5Al2O3-40PbF2-lOCdF2-xTm2O3(x=l,2,3,5)(mol%)的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掺杂
近年来,随着先进高强度钢(如TRIP钢,Q&P钢)的大量涌现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钢铁材料重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奥氏体—铁素体相变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过程,在两相界面处同时存在着界面迁移(即点阵结构的重排列)及溶质原子的跨界面扩散过程。分别对无间隙原子的Fe-X-Y体系(如IF钢)及Fe-C-X体系界面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多元界面动力学模型。分别应用于Fe-Cr-Ni和Fe-C-Mn
本文将初步探讨微碳DP钢中马氏体相交对铁素体基体织构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为进一步优化DP钢的深冲性能提供理论基础。作者选取了两个不同牌号(DP590+Z)和同一牌号两种不同工艺(860℃与900℃退火)的DP钢,研究成品板的微观晶粒取向分布和宏观织构。MC-DP钢中固溶C含量的增加是导致γ纤维主织构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少量的马氏体相变并不会影响基体织构,会引起少量副织构(R-Cube,Goss和Cu
由于塞贝克效应,当施加一个合适温度梯度时,在凝固界面将会产生热电流.在磁场下定向凝固过程中热电流和静磁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一个显著的变化.此热电磁力将会诱发各种现象,比如液体搅拌、固相受力以及固相运动.由于在金属的凝固过程中常常存在温度梯度,这些效应将会普遍存在.在较小和适度的磁场下热电磁力将促进液体的流动,在较强的磁场下其将抑制液体的流动.目前,多种合金的实验均表明在凝固前沿和糊状区均存在热电磁流
本文以普通Q235板卷钢为实验材料,通过冷轧变形与热处理制备出了具有双峰尺度分布的超细晶铁素体组织,并讨论了其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在5-8μm的超细化铁素体组织,且晶粒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尺度分布。钢的屈服强度最高可达800MPa,均匀伸长率11%左右,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连续屈服。
采用盐浴等温淬火工艺制各了超细贝氏体钢,通过热膨胀实验研究了低温贝氏体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定量分析了微观组织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钢室温组织为大量超细片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和片条间分布薄膜状奥氏体的复相组织构成,210℃等温淬火得到的贝氏体组织片条间距达到约60nm,硬度约为610HBW.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相同成分的钢,组织构成是决定钢表面硬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课题组研究了一种成分的321H奥氏体不锈钢.结合实验结果,探讨了在一定晶粒尺寸范围内,321H奥氏体不锈钢晶粒尺寸与硬化行为和形变机制之间的关系.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冷轧和固溶处理的方式得到了晶粒尺寸为2.3-16μm的奥氏体单相组织,研究了晶粒尺寸与加工硬化率及形变机制之间的关系。细晶样品和粗晶样品加工硬化行为的不同,源于拉伸变形过程中变形机制的不同。晶粒尺寸为2.3和2.8μm的样品形变诱发马氏
如何通过RAFM钢的显微组织演化模拟其在高温辐照条件下的屈服强度一直是难点问题之一.为解决高温辐照条件下的屈服强度模拟问题,建立了一个包含组织模拟和强度模拟两部分的多尺度模拟模型.其中主要的显微组织影响因素包括位错、析出物、溶质浓度、晶格强度、剪切模量、晶界结合强度、位错环和氦泡的增殖.结果显示,在常温下,派纳力与晶粒细化占总强度的较高比例。然而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位错受晶格的阻力明显减小,晶界结
研究发现:低温轧制改变了CuZr合金塑性变形的方式,在室温轧制时,塑性变形以位错滑移为主,而低温轧制时孪生基本主导了CuZr合金的变形方式,低温轧制不但提高了变形孪晶的数量,还大大降低了孪晶/基体片层的厚度。经过400℃、90分钟时效后,样品中观察到大量纳米级盘状析出相。时效处理后,尽管位错开始湮灭,但变形孪晶仍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一系列等时时效与等温时效,综合考虑强度和导电率,确定最优时效工艺为4
本文主要研究Mn溶质原子与钢中钛、锆氧化物等相互作用在夹杂物周围形成奥氏体稳定化元素的贫乏区从而降低奥氏体稳定性而促进铁素体形成的能力与机制,基于此进一步理解铁素体形核机制。冶炼不同成分钢种、设计双重热压连接实验、使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研究锰溶质原子与钛、锆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晶内铁素体形核的影响。结果表明:Ti2O3为阳离子空位化合物,而且Mn溶质原子进入到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