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典时代的影视产业与文化生态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RBWD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影视艺术研究与批评实践背后,通常隐藏着研究者“经典化”的理论冲动。与文学作品一样,影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会不断面临着“经典化”的拷问。随着P2P(Peer-to-Peer)技术在网络世界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观念对文化产品的专属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电影市场观念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分化。在此情形下,电影研究者势必要直面新的文化现实,并给出富有成效的回答。新世纪以来,观众参与影像“观看”的体验与消费方式显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症候。技术对电影美学与电影产业的影响,不仅包括制作技术,还包括媒体传播技术。从影像盗版制品到P2P,再到3D电影风行,此间仿佛达成了暂时的动态平衡。网络技术发展为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赢利的困难。政府管理部门适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信息共享权”与“作者垄断权”之间寻求平衡点;随着3D技术的出现,再次打破上述动态平衡,重新强调电影院与大银幕视听享受的排他性。由此,电影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保护,但其高昂的票价、近乎苛刻的准入门槛以及3D狂潮对于普通影院生存空间的压制,也导致了新的产业市场垄断与文化多元性危机。更为有趣的话题则是,3D电影在挑战人类视觉生理极限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技术调整,以寻求技术呈现与视听享受的平衡点。置身如此激动人心的电影产业发展与美学语境转换之中,电影研究也应以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加入理论知识升级与研究范式更新的进程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记录在建构区里发生的偶然的垒高现象,教师抓住这个情况,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和讨论等,进一步发现在建构的时候,有很多的方法,进而引发了此次的微课程。
幼儿园广泛使用活动形式之一就是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和孩子们鼓励主流艺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发展区域活动以寻找和生产廉价,易于组装,灵活多样的活动材料的必然趋势。
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相比,有着既相当又不同的复杂性—这其中包括了电影的精神、文化、心理与艺术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它们共同生成类型电影的一套成规与惯例,在被受众认同
影视宣传片,也称宣传电影.作为影视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主要通过类似电影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摄影、动画、音乐、解说、表演等表现元素,以唤起受众对宣传主体建立认知度,产生认
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扮演和模仿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