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生态系统关键物种的识别

来源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物种的保护是维持黄河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黄河干流不同年代生物调查资料为依据,首先根据黄河干流各个河段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结构,计算水生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的关键性指数,比较各类种群的关键性指数的大小,识别出关键种群;然后计算种群中物种保护的次序,优先保护的物种就是关键物种.研究结果表明,鱽鱼、北方铜鱼、黄河鲤鱼及花斑裸鲤是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
其他文献
本文全面叙述了应用微生物技术对长宁区新渔浦临空经济园区黑臭河段进行生态修复的试验研究方法、结果和分析.该工程的生态修复试验自2002年3月起,至2004年9月止,历时两年半.在试验期间,受其上游周家浜调水污染冲击月均一次,以及遭遇5次高负荷污染冲击的条件下,水体黑臭消除,水质指标改善,抗击高污染负荷冲击的弹性逐渐加强,水体遭受污染冲击后的返清周期逐渐缩短.试验结果证明,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城市黑臭河道
通过建立小型围隔区,研究了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中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放养沉水植物的围隔水体中各种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围隔;②沉水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够有效地保持底泥中磷的含量,而在对照围隔中的底泥中磷元素含量却不断增加;③经50天后,水体中的TN、NH+4-N、TP、PO3-4-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3﹪、70.5﹪、54.6﹪、65.4
都江堰是举世瞩目的工程,都江堰工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同样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称之为保护工程或修复工程.
本文以三峡水库的消落区为研究对象,对消落区内不同土壤进行淹水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天然水体磷浓度的波动范围内,土壤磷释放特征呈3种模式,即释放型、持留型和释放-持留交互型.三种模式在淹水条件下的释放风险各不相同,而影响土壤磷释放特征的主要因子是EPC0的大小,EPC0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的阈值.EPC0低于磷模拟范围的土壤以磷吸附过程为主,这类土壤属于持留型;高于磷模拟范围的土壤则以释放
城市非点源引起的污染是我国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汉阳地区桃花岛城市新建区非点源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以便为该地区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对洋河水库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西洋河淀粉废水和东洋河地表径流是水库的主要污染源;②2004年西洋河淀粉废水排入洋河水库的总磷量为19.4t,占全年入库总磷量的68.5﹪;③东洋河流域含氮量比较高,2004年通过地表径流带入水库的总氮量为292.8t,占全年入库总氮量的50.2﹪.在调查水库污染源的基础上,建立水库水质经验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ECD模型能较好地预测
本文介绍了利用经特殊工艺编制而成的棕榈纤维垫,扦插柳枝、芦苇和种植各种生活习性植物的方法,恢复洋河水库岸边植物带的施工技术.利用棕榈纤维垫保持土壤、涵养水分的功能,在洋河水库岸边裸露的砂砾、岩石基底上,铺盖棕榈纤维垫,覆盖约5cm厚的土壤,扦插柳枝、芦苇并种植各种生活习性的植物,成功地恢复了库边植物.扦插的柳枝成活率97﹪以上,扦插芦苇的成活率约40﹪,其他植物的成活率都大于75﹪以上,特别是移栽
针对传统的污水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较小的缺点,本文介绍了改进的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在妫水河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情况.通过一年来针对不同作物、植物的污水灌溉试验,分析了该系统中作物、植物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同时将系统的出水水质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进行了比较,除总氮的含量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各污染物指标均低于标准值.由此可见,采用改进后的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污
本文综述了现有国内外对污染河流人工强化净水工程技术,并针对我国污染河流众多又缺乏治污资金的客观条件,着重对在我国有推广前景的砾间接触氧化技术和生态浮岛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工程实例分析.本文同时提出了一种将净水技术与必须建设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的新的净化污染水体思路,并推荐了净水石笼护岸结构方案.
城市降雨地面径流同时具有危害性与资源性,解决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问题,亦应将削减污染与资源化结合考虑.本研究根据南方地区包气带中土壤水丰富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小区雨水处理利用方法.通过工程措施的一级沉淀处理和生态环境的二级生化处理使雨水径流得到处理和利用,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