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纤维垫法恢复水库岸边植被施工技术

来源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利用经特殊工艺编制而成的棕榈纤维垫,扦插柳枝、芦苇和种植各种生活习性植物的方法,恢复洋河水库岸边植物带的施工技术.利用棕榈纤维垫保持土壤、涵养水分的功能,在洋河水库岸边裸露的砂砾、岩石基底上,铺盖棕榈纤维垫,覆盖约5cm厚的土壤,扦插柳枝、芦苇并种植各种生活习性的植物,成功地恢复了库边植物.扦插的柳枝成活率97﹪以上,扦插芦苇的成活率约40﹪,其他植物的成活率都大于75﹪以上,特别是移栽当地的稻李氏禾(线草),挺水、陆地均成活率高、长势好,快速起到防雨水冲刷斜面、保土的作用.
其他文献
天然河流水质受到污染,但水能依然存在且可以利用.本文研究了利用水能进行大气复氧的方法,并将其引进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其直接的收益是可不花一分钱将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原位生态修复,使其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在平原地区当电费为0.6元/kW·h时,只需小于等于0.3元/t的直接运行费用).该研究革除了鼓风曝气进行大气复氧(利用动能),开辟了水能利用的新领域,并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方向,具有重大的开
在黄河大堤内侧建造一定宽度的防浪林,是一项确保大堤安全的生物防护工程.同时,大面积的防浪林对绿化黄河、防风固沙、恢复黄河滩区生态、改善沿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针对黄河郑州河段河道平均宽度10km,修建500m宽的防浪林不仅不会影响河道行洪,而且防浪林将形成郑州市郊区北部第一道绿色廊道和城市森林斑块,和所处的黄河共同成为郑州市的北部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可大大提高郑州市的
由塘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组成的耦合系统首次运用于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面源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在工程规模上对系统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Mn63.17±1.39﹪、TP78.58±3.54﹪、TN72.94±8.33﹪、SS89.08±3.66﹪;远远超过课题要求,具有较好的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
运用生态学和生物操纵的理论,对水库富营养化机理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通过引进顶级消费者鳜鱼和鲌鱼抑制中小型鱼类,较大规模实施河蚌笼式分层养殖的生物过滤技术,采取箱栏方式在表层种植水生植物,开展河蚌净水能力的围隔试验、河蚌滤水率及不同环境因子影响的试验及其食性与摄食率试验,提出了供水型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的生物操纵技术示范体系。
本文全面叙述了应用微生物技术对长宁区新渔浦临空经济园区黑臭河段进行生态修复的试验研究方法、结果和分析.该工程的生态修复试验自2002年3月起,至2004年9月止,历时两年半.在试验期间,受其上游周家浜调水污染冲击月均一次,以及遭遇5次高负荷污染冲击的条件下,水体黑臭消除,水质指标改善,抗击高污染负荷冲击的弹性逐渐加强,水体遭受污染冲击后的返清周期逐渐缩短.试验结果证明,应用微生物技术对城市黑臭河道
通过建立小型围隔区,研究了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以及对底泥中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放养沉水植物的围隔水体中各种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围隔;②沉水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够有效地保持底泥中磷的含量,而在对照围隔中的底泥中磷元素含量却不断增加;③经50天后,水体中的TN、NH+4-N、TP、PO3-4-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3﹪、70.5﹪、54.6﹪、65.4
都江堰是举世瞩目的工程,都江堰工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同样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的任何活动都不能称之为保护工程或修复工程.
本文以三峡水库的消落区为研究对象,对消落区内不同土壤进行淹水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在天然水体磷浓度的波动范围内,土壤磷释放特征呈3种模式,即释放型、持留型和释放-持留交互型.三种模式在淹水条件下的释放风险各不相同,而影响土壤磷释放特征的主要因子是EPC0的大小,EPC0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磷素向水体释放的阈值.EPC0低于磷模拟范围的土壤以磷吸附过程为主,这类土壤属于持留型;高于磷模拟范围的土壤则以释放
城市非点源引起的污染是我国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汉阳地区桃花岛城市新建区非点源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以便为该地区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对洋河水库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西洋河淀粉废水和东洋河地表径流是水库的主要污染源;②2004年西洋河淀粉废水排入洋河水库的总磷量为19.4t,占全年入库总磷量的68.5﹪;③东洋河流域含氮量比较高,2004年通过地表径流带入水库的总氮量为292.8t,占全年入库总氮量的50.2﹪.在调查水库污染源的基础上,建立水库水质经验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OECD模型能较好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