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演出市场的现状及对振兴戏曲的思考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艺术曾是我国城乡人民主要的娱乐形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景象。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中的剧场因观众越来越少,票房收入难以维系而关闭或改作他用;与此相应,有相当多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剧团因没有戏演或因演出赔钱而面临解体的危机。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中国剧协进行的一年一度的梅花奖演员评奖,文化部举办的文华奖评奖、文化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以及各种戏剧节、艺术节等来激励戏剧的繁荣,但并没有扭转戏曲在城市中的衰落。
其他文献
狮子林的假山从建造年代划分,可以区别为两个不同时期。旱假山、水假山(岛上假山)、水假山南区(以上三区统称为主假山)历史久远,迄今已有600多年。西部假山(土山)、真趣亭旁假山、黄石假山(小赤壁),系公元1918年最后一位园主贝仁元扩建时所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假山,价值各有特色。主假山历史悠久且蕴含禅意,是中国早期洞壑式假山群的唯一遗存。
平成20年(2008年)11月,“历史街区规划法"实施,各城市都在进行充分利用当地历史遗产的街区规划,而名古屋市先行一步早已开始致力于充分利用历史的街区规划了。从中心部的名古屋城到德川园的这个区域,还留有江户时代的旧城邑的印记,从明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出现了优秀的建筑,其中的一些还残存至今。下面介绍该区域内的代表性设施以及其所做出的努力。
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快三年了,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探讨方面都遇到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怎么界定?其中包括不少具体问题,如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物工作的关系;“记忆工程”与保护工作;所谓精华与糟粕;保护工作与应用开发等问题。现在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当下各地组织申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人们普遍重视的是某种具有艺术性和技艺性的主体,而较少关注其整体的文化以及这种艺术性、技艺性主体在其生成时的文化背景和当下文化生存空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不可否认,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组成中的种种艺术和技艺样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独立存在,但其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一定社会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了或称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那么,艺术和技
一、文化多样性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性。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继承和保护世界各地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基本目标。
文明的曙光曾经垂青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埃及的先民们曾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现在只有金字塔、木乃伊等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供后人凭吊。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畔,在肥沃富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曾经是那样的高度发达。有谁想到这里曾是中的伊甸园,是六七千年前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同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它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政府投入将逐渐加大,工作思路将逐渐清晰,专业参与者将逐渐增多,工作的内容将更加纷繁复杂。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同时汲取了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至今存留的许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004年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好似存在一个悖论现象,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现代化两难抉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妨碍社会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却以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我认为,这是没有深入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目的,在浅层认识中主观制造的一个假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置于人类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洪流中,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它,不仅不会被上述所谓“悖论”困扰,而且还会更加自觉合理地认识和实践非物质文
一、地方戏曲的繁衍昌盛,是“花雅之争”中广大民众戏剧文化精神胜利的结果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产生过对中国戏曲格局影响深远的“花雅之争”。持续几十年的“花雅之争”,表面上是戏曲文化内部雅文化与俗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民间草根文化与大众审美意向,挑战统治集团和文人士大夫集团审美文化的反映。其结果是广大民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的胜利。为什么花部能战胜雅部呢?焦循的《花部农谭),成书于清代嘉